4包国际饭店的蝴蝶酥外加一件迪士尼的玲娜贝儿挂件,市民吴维换来了成都网友寄来的腊肉、几大包零食和大运会吉祥物熊猫“蓉宝”。对于这样的交换她十分满意,不过,并不是每个人都和吴维一样有愉快的互换体验。在社交媒体上,有不少人吐槽换来的特产价值不对等,甚至有人表示受骗,寄出特产后被对方拉黑。
所谓网络互换特产,就是陌生网友口头约定,互寄家乡特产,本质上是一种以诚信为基础的、线上陌生人社交衍生出的新模式。在不少热衷此道的年轻人眼中,这是一次认识和体验异地生活风俗的机会,也是一次重新发现家乡魅力的体验。目前,“互换特产”正成为互联网社交平台上一种新的流行,陌生网友联系后互相寄送家乡特产并接受后,“有收到物品的乐趣,开盲盒的体验,还有种与陌生人交换体验的快乐。”
网络“互换特产”与网络“互换旅游”等一样,本质上是一种网友间的自发、自愿的个体网络社交行为,正所谓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作为外人本无可多言。通过这种形式真心成交,的确能够给参与者带来以往市场买卖所没有的感受,比如真正正宗和价格低廉的地方土特产,毕竟有真正了解的当地人挑选,保障了质量;而省却了中间的大量流转缓解,付出的价钱理论上或低不少。而且,就实践看,这种方式也的确有大量的成功互换案例,且大部分都是诚实参与者。
但即便如此,也不得不提醒的是,网络“互换特产”毕竟隔着网络这一看不见、摸不着的隔阂,期间暗藏的一些潜在风险,还是不能不防。
首先,能否真实交易的风险。虽然实践证明“互换特产”深受不少人的喜爱,成功交易的案例也很多,但现有的事实已经证明,一些借此进行诈骗的人等也是存在的,一些被骗的案例也是有深刻教训的。而在还没有制度或中间第三方力量对此进行很好规范管理的背景下,有网络“互换特产”爱好的人们,还是交易选择需理智、筛选互换对象要小心。
其次,能否等价交换的风险。地方特产,说白了一般是有市场价格的,但有时候也不尽然。这时候,如何确保网络“特产互换”的等价,就需要交易双方事前进行充分的沟通或了解,避免交易后被不等价的阴霾搅扰了原本互换可能带来的愉悦心情。
再次,能否保障安全的风险。网络互换的特产,很多时候就有稀缺性和自产自销性质,以及使用、食用等特殊安全要求。如果不能很好充分了解和保障这些所谓特产的相关使用、食用安全方式方法,以及合法问题等,无疑会给网络“互换特产”带来交易后续的很多问题,乃至严重的人身安全、合法合规等麻烦。而目前,网络“互换特产”相关安全问题责任如何确定、如何划分、如何负责等,并没有明确的规定,一旦发生,如何解决将是一个非常大的麻烦。
网络“互换特产”,对不少人尤其是年轻人来说,可能有开盲盒般的未知快乐,但也可能有潜藏的隐患伴随。而实践中,到底是快乐来的更快更多,还是隐患来的更快更多,恐怕也是一个未知数。如果是后者,为了一点所谓的土特产而付出巨大成本,或损失严重,可就得不尝试了。
这就警示我们,面对网络“互换特产”必须慎之又慎,不能为了图一时的快感或时髦,就盲目冲动选择交易,而是要慎之又慎,在选择交易对象或交易特产物品等过程中,进行必要的了解和筛查,然后再决定是否交易,才是理智和聪明的网络冲浪者。
文/余明辉
图源/视觉中国
编辑/姬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