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0日至22日,北京市迎来主汛期首场降雨天气过程,全市出现暴雨,局地大暴雨。在这场降雨背后,市气象台等多部门严阵以待、严防死守,全力保障城市运行。
强强联手科学“会诊”
7月20日13时,北京市气象台通过天气雷达图发现,降雨雨带已到达北京西北部、河北张家口附近,将在后半夜影响北京。
7月21日,中央气象台、北京市气象台首席预报员共同分析研判天气趋势(叶芳璐 摄影)
“市气象台已发布暴雨蓝色预警信号,全市气象部门立即进入四级应急响应状态……”15时,市气象台发布暴雨蓝色预警信号,市气象局即刻启动四级应急响应,相关处室、直属单位,以及各区气象局立即行动,按照响应工作流程严阵以待。之后,市气象台又先后发布了雷电黄色、大风蓝色预警信号。21日随着降雨趋势增大,市气象台升级发布暴雨黄色预警信号,市气象局同步升级启动三级应急响应。
20日傍晚,北京市气象台会商室内,国家气象中心、国家卫星气象中心、中国气象局气象探测中心等国家级业务单位通过专家现场驻守、启动高精度加密观测等多种方式助阵,和市气象台全体首席预报员“强强联手”,紧盯降雨云团移动轨迹,加强天气“会诊”。
同时,市气象局启动了内部主动互动联动机制。自20日起,北京市气象探测中心、北京城市气象研究院分别派出业务骨干、科研人员到市气象台共同值守,提供风廓线组网等垂直遥感产品支撑,跟进数值模式预报性能实时分析等,为首席预报员分析研判天气趋势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守护城市“生命线”
“7月21日5时40分,目前累计降水超过65毫米(黄色报警)的区域涉及1座车站:昌平西山口(67.2毫米)。”7月21日5时40分起,地铁气象数字化智能平台移动端连续发出站点警报。昌平西山口站务人员、设备分公司人员立即加大车站客运组织力度,安放防滑垫、指示牌,通过视频监控系统对车站出入口、直梯出入口、应急疏散通道出入口等进行视频巡查,确保运营安全。
“根据地铁公司服务需求,我们研发了北京地铁气象数字化智能平台,这是全国首次实现地铁和气象的融合发展。”北京市气象服务中心副主任叶彩华介绍,平台分为PC端和移动端,引进了天气雷达图未来2小时逐10分钟预报,融合了高德三维地图和路况信息,北京地铁公司所辖全部车站近万名员工可通过该平台查看到天气实况、0至240小时天气预报、未来0至72小时精细化到乡镇(街道)级别的灾害性天气分析预警和地铁站点报警、预警及气象要素统计等信息。
基于地铁运营受天气的影响规律分析,平台确定了降水、风、气温、能见度等各个站点的灾害风险阈值,设置蓝、黄、橙、红等不同等级的站点警报。“据此,站务人员可及时收到站点报警、预警信息并科学地调整巡视、检查力度和频次,确保防汛隐患早发现、早处理,提高了现场应对工作的针对性,确保平安度汛。”北京市地铁运营有限公司调度指挥中心副主任吕楠说。
事实上,不只是面向地铁公司做好行业气象服务,市气象服务中心从15日开始,便向交通、铁路、电力、排水等行业部门滚动发布降雨预报、预警和服务提示,实时跟踪发布降雨落区预报,提供了400余条天气跟踪服务信息,共同守护城市“生命线”。
当好防汛“侦察兵”
“气象局,气象局,请介绍下最新情况。”21日0时30分左右,收到北京市应急管理局的视频会商“呼叫”后,正在电脑前切换卫星云图、雷达回波等各类气象产品的市气象台首席预报员赵玮第一时间走到发言席分析降雨走势。此时的她,已经连续在岗16个小时。
7月21日,北京市气象探测中心(北京市观象台)值班人员对双翻斗雨量筒开展定标维护,确保准确及时获取降水观测数据(王垚 摄影)
其实,在降雨开始前,市气象局各个岗位就进入了紧张但有序的值守状态。20日下午,市气象局召开主汛期气象服务动员部署会,既是对主汛期工作提出要求,也是为各岗位做好即将到来的降雨过程气象服务打气。
“风向切变、风速辐合等气象要素与降雨量级、位置有很大关系”“马上更新最新一小时雨量”“各区气象台注意,市气象台升级发布了暴雨黄色预警”……会商室内,市气象台首席预报岗、决策服务岗、综合岗等各个岗位的讨论声、通知声此起彼伏。角落中的北京市气象服务中心值班平台,“气象北京”小编在微博滚动更新着降雨实况、发布科普产品、回应网友问题;北京市气象数据中心业务平台前,值班人员做好视频网络保障,确保市气象局与北京市各防汛单位视频会商时的信号畅通。整个降雨过程,市气象局24小时保持与市应急管理局、市防汛办、市水务局等单位的视频连线,随时共享最新天气情况,为全市应急调度履职尽责,当好防汛“侦察兵”。
即使到了22日中午,降雨趋于结束,暴雨蓝色预警已经解除,北京市气象台值班人员也没有放松。“下午至傍晚,西部北部地区有分散性雷阵雨,局地有短时强降雨。”市气象台首席预报员雷蕾分析着最新天气情况,各值班岗位又投入新一轮降雨预报服务中。
编辑/彭小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