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报道,国家统计局公布6月中国采购经理指数(PMI)为49%,较5月上升0.2个百分点,显示我国制造业景气度边际改善。但4月以来,我国PMI指数已持续3个月处于临界点以下,整体上制造业景气指数依然较弱。当前我国经济弱复苏的基本面下景气度呈小幅回暖态势。
生产端数据有所好转,亮点是部分装备制造业和高新技术制造业如汽车、铁路船舶航空航天设备、电气机械器材、计算机通信电子设备等行业生产和新订单指数均位于扩张区间。但是,房地产市场修复不达预期动能依然不足,外需市场也后劲乏力并对内需带来负面传导,因此虽然经济需求不足有所改善,但是内生动力依然不足。
在此情势下,既要看到经济复苏向好的趋势,也要认真分析PMI、PPI(生产价格指数)和CPI(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等经济数据所释放出来的复杂信号。对当前经济形势的分析和展望,既要有宏观的定性思维,也要通过各种经济数据的定量分析,找出制约经济复苏的问题,补上相应的短板,通过针对性的政策设计进行补短强基,提振市场信心,注入稳经济动能。
从6月份PMI的弱项看,从业人员指数下降0.2个百分点至47.4%,凸显就业形势并未根本好转,就业压力有待缓解。6月份是大学毕业季,今年国内高校毕业生数量将达1158万人,创历史新高。故而,6月份16-24岁劳动力的失业率也许会迎来新高。尤其是青年失业率的居高不下,不仅是供给侧与消费端双向活力不足的投射,也是经济复苏系统性乏力的折射。
因此,稳就业在稳经济这个庞大的系统工程里就显得异常重要。稳就业不仅关涉民生,而且攸关公众情绪,关乎社会稳定和市场信心,当然也和消费脱不了干系,所以是政策首要的关注点并提供实在的重点关切。 4月28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强调,要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强化就业优先导向,扩大高校毕业生就业渠道,稳定农民工等重点群体就业。
外部市场依然充满不确定性,外需拖累对内部需求造成的影响短期内难以化解。作为全球最大的货物贸易国,出口引擎动力的减弱,对中国而言值得警惕,但由于全球市场前景不明,外部市场对中国内循环的影响也算是风险可控。毕竟,虽然出口动力减弱,但是惯性优势犹在。而且,相比全球主要经济体经济增长的不确定性,中国经济复苏的确定性强韧性更足。
经过今年连续的政策托底,大型头部房企资金链断的风险已经释放,楼市不会有硬着陆风险。现在的地产虽然不会给稳经济提供助力,但也不会带来系统性风险。就此而言,地产市场修复的不达预期,应以平常心视之,而不宜放大其对经济复苏的拖累。地产修复不是简单地买房子,以及通过土地财政增加地方收入,而是通过宏调手段去风险。
6月份PPI和CPI的数据显示,虽然难以判断工业和生活通缩,但也折射出生产和生活需求不足的现实。CPI维持低位运行,既是生活需求动力不足的折射,也给货币政策提供了更多转圜空间,6月份央行通过多手段的政策降息拉低了LPR(贷款市场报价利率),确保了市场有了一定流动性,不仅有助于缓解中小微企业的资金难问题,也为实体经济注入了一定活力。
但这并不能从根本上化解内生动能不足的难题。好在我国政策空间相对充裕,在经济复苏趋势向好的支撑下,能够通过系统性的政策的合力以及精准施策的补短强链,同时给生产和消费两端注入动力,稳固稳经济的基础,实现经济复苏动力的不衰减。
文/宇文
图源/视觉中国
编辑/姬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