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眼间,在科教融合大背景下组建的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已经运行5年有余。这5年,我们感悟良多。
科教融合是指科学研究与教育教学一体化,本质是通过“科”“教”协同,促进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双向提升。
从历史上看,科教融合已经走出了3种模式,即嵌入模式——将实验室建在高校周边,由高校托管,实验室与高校密切交流合作,人员互聘互用;延伸模式——在科研机构的基础上成立高校,将科研资源转化为教育资源;协同模式——高校与科研院所实质合并为一个科教融合机构。
在上述3种模式中,第3种模式是我们的追求。
山东是工业门类比较齐全的工业大省,亦是教育大省。但是长久以来,山东省却缺乏与其体量相对应的工业类高校。因此,在科教融合的大背景下,组建新的齐鲁工业大学便提上日程。
2017年5月28日,山东省政府印发通知,宣布要整合原齐鲁工业大学和山东省科学院,组建新的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山东省委、省政府希望通过整合两个单位的优质教育科技资源,汇聚形成全省主要工业学科领域的“产学研用”一体化发展优势,支撑和带动全省产业转型升级,服务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
回想组建后的这5年,改革难题接二连三。
原齐鲁工业大学和山东省科学院分属教育和科技两个体系,在财政供养、运行模式、管理体制、资源渠道、人员结构、服务对象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
采取哪些措施才能让两者更好地融合发展?
首先,我们从强化顶层设计入手,提出创建科教一体协同发展的治理架构,即学校(科学院)设置一套党政领导班子,将两套中层党政管理机构整合为一套机构,统筹利用好教育和科技两类资源,建立统一决策领导、统一贯彻落实的管理运行机制。
学校(科学院)设置一套党政领导班子,整合一套中层党政管理机构,只是完成了物理层面的整合,我们称之为科教融合的1.0版。只有推动各学院与各研究所层面的实质融合,使两者产生化学反应,才能真正实现科教深度融合,我们称之为科教融合的2.0版。
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我们以学科为引领,整合学科领域相同或相近的学院和研究所,组建成立了14个实体化学部,保留学院和研究所的牌子,着力打造教学、科研双轮驱动的科教融合新平台。
科教融合是一项崭新的事业,不能任由固化过时的条条框框束缚发展活力。只要不违背相关政策,有利于事业发展,我们就“能放尽放”,把办学经费、人财物等管理权限下放给二级单位,赋予二级单位更大自主权。
无论是院所还是高校,引才与育才都是重中之重。
我们优化实施各类人才发展计划,构建了“学科带头人—学术带头人—学术骨干”三级人才队伍培养体系。各类人才兼具教师与科研人员双重身份,共同服务于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
科教融合以后,科研成为我们最为突出的“长板”。所以,我们充分利用研究所和学院在科研定位与研究方向上的互补性,主动承接大项目、积极培育大平台、加快产出大成果。
实践证明,我们做对了。
过去的5年,学校(科学院)各项事业均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比如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获批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轻工技术与工程分别入选省“高峰学科”和“优势特色学科”,5个学科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入选山东省高水平大学“冲一流”建设高校;王军成研究员增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科研经费从5.9亿元增长到11.3亿元,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8项,获国家科技奖励4项;成果转化经费突破18亿元,孵化企业50余家。
站在新的起点上,学校(科学院)推动科教融合发展的目标更加明确,实现科教深度融合的路径更加清晰。伴随着全面深化改革的不断推进,我们对未来发展充满信心。
作者:王英龙,系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党委书记
编辑/李晓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