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鲜电商:从“资本宠儿”到“市场弃儿”?
证券时报 2022-07-21 11:01

在疫情期间,生鲜电商行业受到市场的热捧。对于曾经快速奔跑的生鲜电商们,上市后的股价却一路低迷,资本和市场又怎么看?

美国Instacart估值大幅下调

据海外媒体报道,美国生鲜电商巨头Instacart的投资者Capital Group将其估值降至147亿美元,远低于此前估值的240亿美元。Capital Group在其New Economy Fund网站上的一份报告中表示,截至6月底该资产管理公司给予Instacart的估值为每股45.84美元,较3月底的119.96美元低了62%,Capital Group也成为近段时间以来第二家调整Instacart估值的主要投资者。6月底,富达投资也下调了对Instacart的估值。

其实,Instacart背后的投资者可谓星光闪闪。近年来。富达、Capital Group和T.Rowe Price Group等基金通过Instacart的非公开发行购买了该公司的股票,此外还有老虎环球管理公司和D1 Capital Partners等投资公司。据悉,Instacart于5月秘密提交了首次公开募股(IPO)申请。

在业内人士看来,在海外疫情严重时,Instacart增长比较快。市场数据显示,2020年Instacart整体的订单数增长了500%,收入达到了15亿美元。不过,由于经济增长放缓、通胀飙升和利率上升,像Instacart这类享尽疫情红利的公司如今却面临不一样的处境。在2021年3月的一轮融资中,Instacart估值曾一度达到390亿美元,但在一年后该公司将其内部估值下调了约40%。

除了美国市场,疫情也彻底改变了欧洲消费者一直以来喜欢去店里挑选新鲜商品的习惯,生鲜配送的潮流像星火燎原一般迅速在欧洲大陆蔓延,多个初创公司短时间内完成了多次融资。例如,来自德国的生鲜日杂按需配送服务Flink连续在去年1月、3月和6月完成三轮融资,投资者包括Target Global、Bond、Mubadala Capital | Ventures Europe、Prosus & Naspers和Rewe Group。只是,快速扩张市场和加快配送速度需要各个区域强大的供应和物流基建,加上雇佣本地骑手和局域营销等,生鲜电商的成本大增,一旦经济环境变化,生鲜电商就很容易受伤。

生鲜电商如何寻求突破?

而在国内市场,在疫情反复的情况下,生鲜电商一边保障着民生的“菜篮子”,但另一边却是长期无法盈利、持续亏损的窘境。

根据天眼查的信息,作为“国内生鲜电商第一股”的每日优鲜于2014年成立,只花费了半年左右的时间就迎来第一笔融资,A轮融资金额为500万美元。2015年末开始,腾讯进驻每日优鲜股东阵营。2021年6月,每日优鲜成功上市,公开数据显示其上市前总计获得了95亿元融资。尽管作为“国内生鲜电商第一股”,但每日优鲜自上市以来股价就一跌再跌。截至7月19日,每日优鲜报收0.34美元,与上市后最高的11美元大相径庭。

另一家生鲜前置仓玩家叮咚买菜也传出关闭了河北、安徽等多地的业务。截至7月19日,叮咚买菜股价定格在5.49美元,与23.5美元的发行价相比差之千里。

第三方产业咨询服务机构中商产业研究院的报告显示,2021年我国生鲜电商交易规模已达5640亿元,随着生鲜电商的发展以及用户网购生鲜习惯的养成,预计未来一段时间生鲜电商仍保持高速增长,到2024年行业规模将超万亿。2020年突发的疫情助推生鲜电商头部玩家的业务实现大幅增长,但大批生鲜电商玩家一路狂飙之后却陷入了生存困局。有分析人士表示,生鲜前置仓的亏损一直是个大难题。以每日优鲜来说,2018至2020年每日优鲜净亏损分别为22.32亿元、29.09亿元和16.49亿元。此外,疫情也带来了巨大的供应链危机,这对生鲜类销售平台是个巨大的挑战。

不过,市场公开信息显示,每日优鲜近日宣布,其与山西东辉集团签订了战略投资协议,后者将向每日优鲜进行价值2亿元人民币的股权投资。据了解,此次战略合作,二者将围绕农业运营、销售与营销交换各自的资源和最佳业务实践,并在品牌农业、订单农业等全产业链进行一系列的战略合作。新投资进场,每日优鲜或许可以解决当下的燃眉之急,但最终效果仍是个问号。

IPG中国区首席经济学家柏文喜认为,近年来头部生鲜电商开始战略转型,包括探索新的营销模式、布局预制菜等,这也是在当前发展环境之下的寻求突破的必要之举。不过,随着此次疫情所带来的生鲜电商行业发展与升级的难得契机,重新聚焦生鲜电商主业并以顾客体验提升为核心,不断强化供应链与配送体系,未必不能实现生鲜电商的业务突围。生鲜电商的下一个风口,应依然不断提升顾客购物体验与供应链和配送体系的不断完善。(吴家明)

编辑/田野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