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日,北京正式上汛。今年汛期降雨突发性、局地性、短时雨强大的特点突出,对各部门的精准预警、快捷响应、高效处置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与此同时,北京在连续9天新冠肺炎病例数明显下降,除丰台区外,全市16个区均连续三日以上无新增社会面病例之时,再次出现社会面病例,疫情反弹风险依然存在。
据预测,今年汛期北京地区降雨量较常年同期偏多2-4成,可能产生流域性较大洪水。同时,受2021年较多降雨量和冬季降雪影响,今年洪水可能呈现“总量大、洪峰流量高、峰现时间短(预见期短)、灾害重”等特点,防洪排涝形势严峻。
眼下,北京正处于病毒感染者社会面动态清零的决战阶段。为了以最快速度管控风险,阻断病毒传播链条,彻底消除社会面隐匿传播风险,让生产生活尽快恢复正常秩序,全市上下正在集中力量打赢疫情防控歼灭战。
安全重于泰山,挑战必须面对。只有始终坚持底线思维,始终保持应急响应状态,更加坚决主动落实各项防汛、防疫措施,更加高效统筹好“疫汛同防”,才能夺取汛期防御战与疫情歼灭战的双胜利。
防汛与防疫看似是两个不同的战场,但可以采取的战略战术却有相同或相似之处,这就为我们统筹两个战场提供了可能。
防疫讲究快,要分秒必争落位管控、流调溯源;防汛也讲究快,山洪、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风险和城区道路积水预警,必须及时发布预警信息。防疫要求严,“四方责任”谁都不能马虎懈怠;防汛也要求严,“不死人、少伤人、城市不看海、财产少损失”的目标绝非说说而已。
防疫突出准,阻断新增社会面病例所造成的传播风险,需要科学研判,松紧合宜;防汛也突出准,下凹式立交桥区、地铁站、危旧平房、低洼院落等,都是严防死守的重中之重。防疫强调细,病例活动轨迹要细排,封管控区管理要细致,个人防护要细心;防汛也强调细,河道险工险段修复加固要细查,水电气热等城市“生命线”要细检,12345热线哨点要细听。
与此同时,我们还必须针对防疫与防汛叠加的特点做好应急预案。比如,针对处于封管控区域的平房院落,一旦出现问题,应急抢险人员如何在做好个人防护的同时,及时顺畅进入封管控区,对歪闪墙体进行加固支撑,对积水院落进行抽排水抢险,对漏雨房屋进行苫盖。再比如,北京下凹式立交桥、隧道多,仅下凹式立交桥及铁路涵洞就有超450处,确诊病例转运、封管控区急需就医人员途中遇到极端天气造成积水,应当如何应变,需要有完备的预案。
把困难估计得更充分一些,把风险思考得更深入一些,是提升城市安全性的必然要求。这些年来,北京致力于打造韧性城市,从基础设施韧性、经济韧性、社会韧性、空间韧性、生态韧性、治理韧性等多领域发力。城市运行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和短板不断得到解决和提升,为防范应对自然灾害、安全生产、公共卫生等领域的重大灾害,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打下了不错的基础。
在奥密克戎变异株病毒和防洪排涝双重挑战面前,城市的韧性体现在逆变环境中承受、适应和快速恢复的能力上,表现在以防为主、平战结合的转换能力上,呈现在“疫汛同防”双胜利的成绩单上。我们有理由期待,这种韧性会给这座城市带来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文/北京青年报评论员 栗玉晨
图源/视觉中国
编辑/王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