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析(诗词)的时候要依靠你自己的眼光,发现里面有什么新东西。这主要靠两条:一条是要靠调动你的知识积累。第二,调动我们的人生阅历。下面就让我来讲讲调动知识积累与调动人生阅历的问题。
首先,鉴赏还是需要必要的考证的。当然有些问题可能考证不出来,譬如李清照写海棠花的那首《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要考证出来它是哪一年哪一月写的,或者写给谁的问题,很难考证,而且这种考证或许也没有实质性的意义,但有的问题却要搞清楚。
我举的例子是范仲淹的《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为什么这首词引起我的注意呢?这首词在龙榆生先生的《唐宋名家词选》里面附了一段词话,引了宋朝人魏泰的《东轩笔录》,讲的是范文正公守边的时候作了好几篇《渔家傲》,每一首都是以“塞下秋来”四字开头,讲边塞艰苦的生活。后来欧阳修看到以后说,范仲淹这个词是“穷塞主”之词,不像宋朝堂堂的大元帅写的词,而像“穷塞主”,即边境上一个小的部落首领、酋长写的。后来另外一个叫王素的大臣出守平凉,欧阳修也写了一首《渔家傲》。这首词没有全录,只录了几句:“战胜归来飞捷奏,倾贺酒,玉阶遥献南山寿。”并对王素讲,这个才是“真元帅”之词。
我看了以后觉得,你如果相信它们是真的话,那就说明欧阳修对范仲淹这个词不太满意,它跟范仲淹的元帅身份以及宋朝的气概不符,写得太悲苦了。要是光停留在这里去分析这个作品的话,顶多讲范仲淹镇守边疆,范仲淹作为苏州人抛弃了江南的山清水秀来到了边塞,这首词写其思乡以及同情守边的将士之情非常真切,或者讲他写景写得怎么样好,等等。
但欧阳修这个词只有这三句,那么它的全篇在哪里呢?我就把《全宋词》一翻,《全宋词》只收了这三句,叫“断句”。《全宋词》有个规矩,全篇的放在一起,要是只有三句、两句的就放在后边,叫“断句”。本来到此为止了,我又不甘心,欧阳修怎么只写了这么三句呢?我就再去翻《全宋词补辑》。
《全宋词》出了多年之后,有个叫孔凡礼的北京的中学老师,补辑唐老的《全宋词》。他研究宋代文学的功夫非常深。他在北京图书馆的目录里面发现明代有一本书叫《诗渊》,之前王仲闻参订了唐老的《全宋词》,只引了《诗渊》二十卷,但是北京图书馆目录里面却有六十卷,还有四十卷王仲闻先生在参订《全宋词》时没有看到,所以他就怀疑这四十卷现在还在不在。要是没有了,就没有办法补辑。但他到北京图书馆一查,竟还有大概四十卷,可能以前没有上架,没有登记,一查便发现里面确有好多《全宋词》里没有记载而又能明确定为宋词的,一下子就补了两百多首,这个就是新发现的资料。以往,在唐老还有王仲闻先生编和参订《全宋词》的时候,要是能够找到一首《全宋词》里没有的词作都很珍贵,结果孔凡礼先生一下子发现两百多首,这很了不起。
我从《全宋词补辑》收录的欧阳修的词作中也没有找到这首词,但有另外一个人叫庞籍,写过一首《渔家傲》,里面有三句跟这首写的基本上差不多,稍微有几个字句上的差异。我就怀疑这首词或许不是欧阳修写的,可能是庞籍写的。
那么庞籍有没有可能写呢?我又考证庞籍的生平,在《宋史》上一查,庞籍的身份像是这首词的作者,因为他跟范仲淹、韩琦都是同时代的人,都到同一地去当官,都是负责跟西夏打仗的官员,后来升到中央枢密副使,而且这个人喜欢舞文弄墨。所以我认为这三句不是欧阳修写的,实际上是庞籍写的。宋朝人视词为小道,不是认真严肃的学问,所以关于词的故事传来传去,很可能在传播过程中记错了,把庞籍的作品记到了同时代的欧阳修身上。你们可以去看我文章里的具体考证,这个不可以自己瞎猜,如果庞籍跟范仲淹不是同一个时期的,那你说是他作的就是没有根据的。而正好两者同时代,而且都做这个官。考证下来就发现真是庞籍写的,跟欧阳修实际上没有关系。搞清楚这个问题以后,我们对此词的理解就深了,为什么呢?这首词的真正作者庞籍其实并不擅长打仗,而范仲淹打仗却很了不起。
而我接下来考证范仲淹写《渔家傲》的缘由时发现,范仲淹当时正好经历过一次大战,他跟名将韩琦一起镇守延安。在范仲淹以前先有一位大将在那里镇守,结果跟西夏打仗大败而归,后来才派了范仲淹去。那原来的统帅叫范雍,西夏人称他为“大范老子”,而范仲淹则是“小范老子”,西夏人讲大范老子让我们打得一败涂地,但小范老子却厉害。不过范仲淹跟韩琦一起镇守的时候,韩琦犯了个错误,急急忙忙发兵,很快被打败了,这一场战役叫好水川战役,阵亡了一万多宋朝的兵,这些兵都是延安当地老百姓的子弟。韩琦打败仗回来以后,老百姓就哭着说,你韩招讨使现在回家了,我们的儿子呢,死在边塞了。韩琦无颜面见江东父老,只能用袖子遮住了脸跑回去。范仲淹觉得这一次战役太伤元气了,之后他进行了一系列的政策调整,因此后来范仲淹镇守边塞时较为成功,多次震慑西夏。
在当时这种条件下,范仲淹写词怎么能写出像庞籍这种豪气冲天、得胜归来、捷报频传、大家倾酒祝寿的词呢?他被好水川的阴影笼罩,所以写下了“将军白发征夫泪”,这才是真正反映了时代与现实,反映了他为老百姓、为子弟兵、为宋朝的国事担忧的“先天下之忧而忧”的心态。这样理解,我们对范仲淹此词的认识就加深了,比一般的泛泛而谈要深刻多了。
那么反过来讲呢,《东轩笔录》里面讲欧阳修为什么嘲笑范仲淹的词是“穷塞主”词呢?这就牵扯到另一个问题,“词”在宋朝人的心目当中主要是拿来歌功颂德,描写享乐生活的,不应当用来描写正经的国家大事。欧阳修虽在诗歌上也坚持一种进步的主张,跟晏殊——他的老师曾经发生过冲突,但是他在词的问题上却比较保守,这是我们涉及的另一个问题。
因此这段词话里面反映了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就是这三句“断句”不是欧阳修写的——应当是庞籍写的,庞籍打仗不行,写的边塞词也是假大空,范仲淹写的才是真正反映了时代,表达了一种忧国忧民的心态。而另一问题则牵涉到词学观,以前人们认为词是写享乐生活的,到了范仲淹开始将忧国忧民的心态写入词中,这就为以后苏东坡的词的改革开了先路。所以一首小词,如果不考证,那么这些“断句”永远都会被认为是欧阳修写的,实际上经过考证就能看出来真实的情况。作品的生命在于真实,真实地反映了时代、反映了现实。这是我的一篇文章,你们去看看,蛮有意思的,不要看是小文章,小文章也容纳了很多东西。
编辑/王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