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青快评|落实“校园手机禁令”需严管更需善导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1-02-01 15:32

教育部办公厅近日印发《关于加强中小学生手机管理工作的通知》,要求中小学生原则上不得将个人手机带入校园。确有需求的,须经家长同意、书面提出申请,进校后应将手机由学校统一保管,禁止带入课堂。学校要提供必要保管装置,应通过设立校内公共电话、班主任沟通热线等途径,解决学生与家长通话需求。学校不得使用手机布置作业或要求学生利用手机完成作业。

对教育部的“校园手机禁令”,很多家长举双手赞成,甚至有“喜大普奔”之感。过度使用手机、沉迷网络和游戏等问题,不仅容易导致学生成绩直线下滑,更严重影响学生身心健康,居高不下的近视率就是最直观的表现。

为“禁令”点赞之余,公众也有担忧。“禁令”如何落实到位、坚持到底、带来实效?为逃避学校检查,一些学生藏匿手机的办法花样百出,让老师防不胜防。无奈之下,一些学校动用了“当众砸毁手机”、体罚学生等备受争议的处理方式,但收效仍难言乐观。此外,一些家长、老师存在重视不够、配合不够和落实不到位的问题。凡此种种,使规定打了折扣。

早在2018年8月,教育部等八部门在《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实施方案》中明确提出,严禁学生将个人手机等电子产品带入课堂,带入学校的要统一保管;学校教育本着按需的原则合理使用电子产品,教学和布置作业不依赖电子产品,原则上采用纸质作业。随后,各地制定了细则,但“停课不停学”期间,过度使用手机的问题再度反弹,数据显示,疫情期间中小学生近视率上升了11.7%。

现实说明一个道理:落实好“禁令”,需要敢管、真管、严管,该坚持的原则必须坚持;同时,要善作、善为、善成,积极做好有效引导工作。手机已成为现代生活的一部分,一味封堵或放手不管等极端措施,都不足取,也不切实际。“禁令”的初衷不是让学生和手机“绝缘”,而是引导学生合理上网、健康上网,培养和提高学生信息素养和自我管理能力,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也正因此,“禁令”没有“一刀切”。

究竟怎样才能做到严管善导有机结合?不妨从严格落实“不得使用手机布置作业”的要求做起。身教重于言教,如果老师经常用手机布置作业,动辄要求学生和家长“群内打卡”,学生自然有理由抱着手机不放。新华社在“微评”中一针见血地指出,“跟保护孩子视力比起来,放学之前抄个作业根本不算事。谁要说离了手机咋布置、检查作业,不妨去问问老教师,没有手机的年代是咋办的。”但现实同样不容乐观,教育部一再强调不许在微信群布置作业,但不少学校当成了耳旁风。总之,规定虽好,如何落实则考验着教育工作者们的智慧。

文/陈广江

图源/视觉中国

编辑/王涵

相关阅读
北青快评 | 禁止学生带手机,能否解决问题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11-11
广州拟立法专门对“预防手机等智能终端产品进校园”作出要求
南方都市报 2024-06-18
北青快评 | “饭卡手机”来袭,该如何给孩子们构筑一道防护墙?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4-12
教育部:99.8%中小学严格执行学生手机不得带入课堂规定
金羊网 2021-12-23
教育部:学校手机管理得到有效落实
新华社 2021-12-22
严禁强制购买平板电脑须防“被自愿”
法治日报 2021-07-07
多地出台新规加强中小学生手机管理 重引导变堵为疏
法治日报 2021-04-06
教育部:每节课间必须让学生出教室活动、远眺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1-03-12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