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道美丽的风景线”是美国众议长佩洛西对香港示威活动的“赞美”。
这句话她曾在不同场合多次说过。
现在,这道“美丽的风景线”烧到了自家门口。
“美丽风景线”现身纽约
当地时间11月1日晚7时许,上千名示威者走上纽约布鲁克林街头抗议。当晚,示威者举着写有“不要让这些猪碰到我们”等反警察标语牌走上街头,打砸公交汽车,还对着警察大骂侮辱性词语。
成群结队的人跳过地铁闸机,公开逃票,并在路障背后与警察对峙。
本次示威,起因是反对警察暴力。10天前,15岁的黑人小伙儿本杰明·马歇尔在去地铁站台拿背包时,被纽约警察围殴。这一幕被旁观者拍成视频,上传到了社交媒体,惹怒了美国人。
实际上,美国警方在布鲁克林地铁站的过度执法行为并不是第一次。就在不久前,至少10名警察持枪冲进地铁车厢内,对一名19岁黑人男子进行暴力抓捕。
从示威者们的标语中,也可以看到这次示威发生的一些深层原因,上面写着:
“我们的地铁需要更多的钱来购买电梯,而不是警察”
“去你的2.75美元票价”
“‘种族主义’怎么写?”“纽约警察停止恐吓黑人和棕色人种”
诸如此类,反映的是不少人对纽约地铁由来已久的怨气,一方面觉得地铁票价贵,另一方面不满纽约警局最近做出的新增500名警察,以打击纽约地铁猖獗的逃票行为的决定。此外,美国警察的倾向性执法和种族歧视的问题,也是示威者愤怒的原因。
对于警察和民众的冲突,向来同情暴力示威者、反对警察的美国媒体这次却“变脸”了。
“变脸”的西方舆论
相比于香港,纽约的示威者相对温和,警察却使用“警棍”和“近身搏击”。对此,美国舆论的主基调是什么样呢?
在《纽约邮报》报道网页上,被点赞最多的留言,全是批评示威者、挺警察的。其中有一位网友说:
“这就是自由主义者的特点。他们所做的只是批评、禁止、破坏,破坏所有思维过程以及常识,他们从没有提供建设性的东西,做任何有益的事情,他们生活在一个没有幽默感的超级泡沫里,并看不起体面的,在努力工作的人。他们从不为使世界变得更美好而动动手指,只是大声地抱怨。”
“美国思想者”网站编辑莫兰2日质疑抗议者说:抗议者认为,穷人坐地铁太贵了,这或许是真的,但为什么和警察过不去?
总而言之,撑警察,反抗议,然后抓捕示威者,这也是美国处理本国示威活动的一贯手法。8月中旬同样发生在纽约的一场和平示威游行上,美国警方逮捕约了100人。
当然,美国警察对待示威者最令世界侧目的还是2011年9月爆发的“占领华尔街”运动,纽约警方全副武装面对示威者,辣椒水、橡皮弹、电击枪,手段五花八门。
当镜头转向香港,西方舆论的态度却截然相反。
《纽约时报》习惯于同情暴徒,却对暴徒违法行为视而不见。BBC曾发过一个视频,标题是:香港警察举枪对着抗议者。
事后,港警证明此举是由于该警察被多个暴力示威者袭击,不得已做出的自卫措施,但BBC已将完整版视频掐头去尾。
CNN更是“有办法”,直接上假新闻。他们报道了香港警方向示威者使用汽油弹的消息,但最后证明,汽油弹是示威者扔的。
张冠李戴,移花接木。
当暴力发生在香港,西方媒体对警察的态度不再温和,对暴力示威者却充满了柔情蜜意。
与“变脸”的西方舆论共振的,是西方政客对中国的处处发难和对国内矛盾的充耳不闻。
民生才是最大的政治
回看最近一个月在西方国家蔓延的示威冲突和骚乱,导火索可能只是涨价等小问题,但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却是积弊已久的深层次社会矛盾。
这次的纽约街头不只是在抗议警察暴力,何尝不是在反抗“贫穷”。大规模的示威是对公共服务不满的一次集中爆发。
智利的圣地亚哥,表面是因为涨了3毛钱的地铁票价引发大范围抗议,背后却是“自由世界”优等生潜藏的社会矛盾,根据世界银行的数据,智利的贫困发生率高达8.6%(中国是1.7%)。
面对这些矛盾的集中爆发,向来“表达欲”旺盛,习惯输出民主、自由价值观的西方政客,现在变得沉默。
曾经,美国众议长佩洛西曾多次接见“港独”头目煽风点火,并不止一次地声称香港示威是“一道美丽的风景线”。美国国务卿蓬佩奥也说,示威是追求“解放与自由”。
现在,当“风景线“移入本国,他们都出奇的安静。
所谓“民主”、“自由”的神奇功效,在西方今日乱局中,已经不攻自破。面对这些新的社会矛盾和社会挑战,西方所谓的民主制度并不是“治病”的万能药。
不同的政治制度都会面临新的问题,但民生永远是最大的政治,发展才是治病的良药。
自诩救世主的西方国家如果只盯着别人的责任田,只会荒了自家的自留地。
编辑/马晓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