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青年报
生活|《风味人间》总导演陈晓卿的舌尖寻味故事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1-21 20:00

美食的终极意义在于获得生理和心理的幸福感。这种幸福感是非常主观的,有时候和食物本身相关,有时候和生活经历相关,吃家常菜得到的满足感,吃燕鲍翅并不一定能得到。——陈晓卿

★《风味人间》总导演陈晓卿的舌尖寻味故事,一本掏心掏肺掏胎记的诚意之作。

-凭借现象级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风味人间》,陈晓卿开创了美食纪录片这个新品类,他也被亲切地称为“国民饿爸”。一个看到食物就两眼放光、在大街小巷遍寻人间至味的人,永远可以让你吃得更香。

★人生百味,以余味定输赢。一部吃透人生的随笔集。

-围绕食物的人生故事集,以人生经历为经线,以对食物的认识和态度为纬线,跨越一个吃货的一生。“食物承载着记忆,见证着岁月,我们探索食物,其实都是在寻找自己。”

-饭桌旁“快乐的饲养员”、小脏馆子里的人间烟火味、只有至亲才懂得的私密饮食偏好,吃什么、怎么吃都不及和谁吃来得重要,最好吃的永远是人。

★“保卫食欲,就是保卫我们的生活。”每个人都可以在“吃”里找到归属。

-“我更厌倦日复一日机械枯燥的生活。悄无声息,行驶在北京的冬夜里,搜索路边哪怕是仅有的一盏小饭馆的灯光,进去哪怕真的就喝一碗白粥,那种温暖都能渗透到骨髓里。尽管无人陪伴,这,也算是对抗无趣人生的一种积极态度吧。”

- “夜幕深处,高楼背后,总有一家不知疲倦的小饭馆在等待着我们。这种侥幸心理,有时竟有些信念的意味。”

★一次故乡和世界间的寻味之旅,“国民饭搭子”陈晓卿带你一起吃点好的。

-在菜市场感受城市的呼吸,泡一个笑靥如花的馍,去“每位十元”的粉店和老板辩论柳州米粉的粗细,纠结豌杂面的完美吃法。对日常食物了解得越多,越能自信地当个扫街嘴,在弥漫着酸笋味道的空气里,传递至味在人间的美食哲学——“美食不是小众的,它藏在大多数人的一日三餐里。”

★罗永浩作序推荐!爱吃的人,永远是最好的人。

-“这本书以一贯的高水准,讲述了陈晓卿老师最擅长,我们也永远看不够的主题:好饭好菜,吾土吾民。”

-“如果你和我一样是陈晓卿老师的粉丝,一定不要错过这本掏心掏肺掏胎记的诚意之作。”——罗永浩

【内容简介】

《风味人间》总导演陈晓卿的舌尖寻味故事。

一部吃透人生的随笔集,一本掏心掏肺掏胎记的诚意之作。

从十七岁出门远行,进京上学,到误打误撞成为一个美食纪录片导演,再到后来成为全国闻名的吃货,漫漫人生路,每个阶段都有与食物相关的记忆。

年少时候,好吃是六毛钱的缸贴子,邻居家的西瓜酱,第一次下馆子时把嘴巴烫出泡的萧县羊肉汤,这些是刻在基因里的叫乡愁的东西。一个外地务工人员的北京记忆,是难过时府右街的延吉冷面,寒夜里24小时的马华,以及人手一把肉串,喝着工业啤酒,聊着维特根斯坦的岁月。

食物,连接着故乡与世界。每个人都可以在“吃”里找到归属。美食并不小众,它藏在大多数人的一日三餐里。说到底,于勒叔叔的生蚝和父亲病榻前的萝卜丝汆丸子并没有本质区别——你吃到的,就是最好的。

【作者简介】

陈晓卿

纪录片导演、制作人,美食作家。

1965年生于安徽灵璧,1989年毕业于北京广播学院(现名中国传媒大学)。1991年开始拍摄和制作纪录片,作品有《远在北京的家》《龙脊》《百年中国》《一个时代的侧影》《森林之歌》等,屡获国际大奖。

2012年开始,领衔制作美食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第一、二季,引发现象级热议,轰动海内外,开创了美食纪录片这个新品类。

2017年,创办稻来纪录片实验室,陆续推出《风味人间》《我的美食向导》等头部美食文化作品。

相关阅读
《我的美食向导》首播 陈晓卿开启风味探索之旅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12-23
《风味人间》第四季上线,主创畅谈谷物魅力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2-11-25
《风味人间4》第一集《麦浪涌万年》,见证不同地域饮食风貌的文化探寻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2-11-25
《风味人间4》翻山越海遍寻“谷”迹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2-11-25
涉及《风味人间》《有翡》,腾讯视频起诉字节跳动,索赔千万
红星新闻 2022-05-08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