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青年报
几代人的“董爷爷”走了:儿科大医董宗祈逝世,84岁坐轮椅出诊,病床上还惦记患儿
武汉晚报 2022-11-17 13:07

2022年11月16日,武汉儿童医院发布讣告,该院儿童呼吸内科、病理科奠基人董宗祈教授,因病于当日11时26分逝世,享年88岁。

董宗祈是我国著名儿童呼吸内科专家、第四届中华医学会中国儿科医师终身成就奖获得者。他从医65年,专注于儿内科、儿科急诊等专业研究,特别擅长儿科呼吸道疾病、感染类疾病的诊断治疗,曾任中华儿科学会呼吸学组副组长、中华急诊医学会儿科学组副组长、湖北省儿科学会副主任委员、武汉儿科学会副主任委员。  

董宗祈为儿科医学事业的发展奋斗终生,84岁还坚持坐轮椅上门诊。直到生命最后一刻,他仍惦记着医院的患儿,盼望能重回工作岗位,为孩子们的健康服务。曾有人劝他歇歇,他说,看了60多年病,治病救人成了习惯,“我治病救人的初心,依然一闪一闪亮晶晶”。

他的治疗心得让诸多患儿受益 

董宗祈出生于1934年。11岁时,父亲患上疟疾,因为缺医少药而去世,他立志学医。在医院内科实习时,董宗祈观察发现,救活一个重病的孩子,就托起了一个家庭。他决定要当儿科医生。

1957年,从华南医学院儿科专修班结束学习后,董宗祈回到武汉市儿童医院(现武汉儿童医院)工作,创建了呼吸内科,此后又和同事鲁建生一起建立病理室。同时身为临床医生和病理医生,他对疾病的了解更深入,逐渐在国内小儿呼吸专业领域树立了影响。

20世纪60年代,“流行性脑膜炎”暴发流行,大批患儿涌入医院,董宗祈和同事日夜守护患儿,摸索总结出疗效好、易操作的“磺胺三日疗法”;不久,“中毒性痢疾”暴发,不少患儿出现高热、抽筋、休克,失去了生命。董宗祈边治边研究,经过反复斟酌论证,最终用“红霉素治疗痢疾”挽救了诸多患儿的生命。他将这些治疗心得归纳整理后,发表在专业医学杂志上,让更多的同行和患儿受益。

20世纪70年代,佝偻病是儿童四大常见疾病之一,但市面上国产好药很少。董宗祈应武汉健民制药厂请求,牵头研发防治小儿佝偻病的中医药方,并组织儿童医院的医护人员为药方进行了597例临床观察。制药厂在此基础上做出了著名的“龙牡壮骨冲剂”。

21世纪初,已古稀之年的董宗祈再度上阵,担任武汉市医疗队组长,与SARS病毒较量、护患儿健康,被评为“武汉市优秀共产党员”。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从医生涯中,董宗祈始终没有停止学习和研究的脚步。为方便上网审稿和查阅资料,在年近八十时,他学会了用微信,还用手机给患儿会诊。他一生都保持着“上下求索”的热忱,努力与医学前沿“零距离”交流。

84岁坐轮椅出诊 他是几代人的“董爷爷”

在临床一线奋斗了一辈子,董宗祈积累了无数“粉丝”。有曾经的患儿康复长大,当上了父母,又带着自己的孩子来找“董爷爷”看病,这令他感受到从医的幸福。

1993年,12岁的河南男孩王鑫(化名)因为严重肺炎、重度肺部脓肿,面临生命危险,被父母送来武汉救治。董宗祈时刻关注孩子的病情变化,加班路上不慎摔伤骨折后,他索性把自己的病床放在王鑫病房隔壁,守着孩子直到他康复出院。如今,王鑫已长大成家,他还会带着自己的女儿来找董爷爷看病。

在患儿和家长的眼里,董爷爷不仅医术高明,为人也特别和蔼,总是笑眯眯的。患儿难受得哼哼,他会摸摸他们的头顶进行抚慰;天凉了,他把听诊器放在手心暖暖再听诊,还经常给患儿送小玩具。

董宗祈给家长们讲保健知识,全都用大白话,即使是文化程度不高的家长也能听明白。他写的病历特别清楚,一笔一画工工整整,家长和孩子都能看明白。

2018年,董宗祈的照片在网上火了:84岁的他因为心肺功能不好,不能多走路,开着电动轮椅从医院家属区到门诊部坐诊,只为坚持给远道而来的患儿看病;2020年,又一段他的视频在网上火了:满头白发的董宗祈穿着防护服、戴着面罩和口罩,坚守在门诊,为患儿服务。

家人和同事担心老爷子的身体,曾劝他暂停坐诊。董宗祈答,来看病的很多都是“老朋友”,“他们从外地远道而来,不能辜负他们的信任,免得他们跑空路”。正是这个朴实的念头,支持着董宗祈在医院为患儿服务了65年。

就在上月患儿家长还祝他“长命百岁”

在儿童医院奋斗了一辈子,董宗祈培养出一支坚实的儿科诊疗队伍。该院呼吸内科在他的带领下,现已成为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呼吸学组委员单位,学科带头人、武汉儿童医院副院长陆小霞担任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呼吸免疫协作组副组长,今年还成为党的二十大代表,在会场发出一线儿科医生的声音。

今年10月14日是董宗祈的生日,因为身体原因,他不得不暂离临床,在家休养。得知董老生病卧床,不少患儿家长在网上留言,为他祝福:“复查时发现挂不了号,才得知董爷爷生病了,心里很难受。希望董爷爷早日康复,长命百岁”“祝董医生早日康复,他可是儿童们的守护者啊”……

“他这一辈子,心里只有孩子,为了儿童健康奋斗了一辈子,是我们后辈前进的‘灯塔’。”对于董老的离去,武汉儿童医院呼吸内科主任陈和斌说,老一辈医务工作者的精湛医术和崇高医德,将不断激励后辈医务工作者在医学道路上,为守护儿童健康而不断前行。

文/王春岚 高琛琛

编辑/倪家宁

相关阅读
北京70家二级以上医院设儿科门诊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6-01
面对“儿科荒” 社区医院如何解难题
中国青年报 2024-01-20
面对“儿科荒” 社区医院如何解难题
中国青年报 2024-01-20
一位儿科医生的年终总结
中国青年报 2024-01-06
输液、拍片、打疫苗……患儿需要吗?儿科医生解读
中国新闻网 2023-12-28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