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青年报
历史|长安冬至诗如潮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12-06 13:00

◎刘永加

冬至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在唐代更是十分重要的冬季节日,每到冬至日,长安城中十分热闹,尤其是盛大的皇家典礼把冬至日活动推向高潮。而作为诗歌的朝代,自然留下了众多的诗歌描述,从中也可窥见冬至日长安的盛况与风貌。

古人很早就以日圭测影来测定冬至的日期,殷墟卜辞中记载的“至日”“日南”“南日”指的均是冬至。冬至作为节日起源甚早,《周礼·春官宗伯》神仕条载:“以冬日至,致天神、人鬼,以夏日至,致地示、物魅,以檜国之凶荒,民之礼丧。”可知周代就已在冬至日举行祭祀活动。汉代时,始称冬至为“冬节”,冬至开始成为一个节日,有诸多庆贺活动。发展至唐代时,已成为大节。

唐朝对冬至节相当重视,冬至的礼仪是“国之大典”,这一日会举行诸多典礼以示庆贺。首先是祭天大典,唐朝十分重视祭天,并将冬至祭天列为“凡岁之常祀二十有二”之第一祭。唐高祖武德年间就已下令“每岁冬至,祀昊天上帝于圜丘,以景帝配。其坛在京城明德门外道东二里”。

冬至祭天作为一件大事,唐皇帝自然十分重视,都要亲自或指派高级官员即“有司摄事”赴圜丘祭天。圜丘作为冬至祀昊天上帝的场所,按天圆地方的原则,为圆形以象天。因圜丘位于城长安城南郊附近,圜丘的祭祀活动被称为“有事于南郊”。

如此重大的祭祀活动,参与主持的官员自然觉得十分荣耀,咏诗以记就在所难免。元和名相李吉甫就曾任“有司摄事”,他赋诗一首感事抒情、酬寄同僚:“淮海同三入,枢衡过六年。庙斋兢永夕,书府会群仙。粉壁连霜曙,冰池对月圆。岁时忧里换,钟漏静中传。蓬发颜空老,松心契独全。赠言因傅说,垂训在三篇。”

冬至祭天的同时还要搞“书云物”活动。在古人的观念里,冬至是阴阳交替、阳盛阴衰的交点,《史记·律书》就说:“气始于冬至,周而复生。”古代的农业生产是靠天吃饭的,对于未来天象、气候的变化,是人们最关心的头等大事。冬至时,皇家会举行占候仪式,来预测明年的年景。古人认为云物能体现上天给予的预兆,什么是书云物呢?在《太平御览》引《易通卦验》对此作了解释:“冬至之日见云送迎从下向来,岁美人民和,不疾疫。无云送迎,德薄岁恶。故其云赤者旱,黑者水,白者为兵,黄者有土,功诸从日气送迎,其征也。”所以以云来云往和云气的颜色来占来年的水旱丰歉,就成了冬至日的一项重要活动。

大历进士、诗人裴逵在《南至日太史登台书云物》一诗中写道:“圆丘才展礼,佳气近初分。太史新簪笔,高台纪彩云。烟空和缥缈,晓色共氛氲。道泰资贤辅,年丰荷圣君。恭惟司国瑞,兼用察人文。应念怀铅客,终朝望碧雰。”诗中就是通过记叙“书云物”这一神圣的占候仪式,表现对来年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的美好期盼。

另外,冬至日长安还有占风习俗,来预测来年是否五谷丰登。翰林学士、诗人蒋防就写有《冬至日祥风应候》:“节逢清景空,气占二仪中。独喜登高日,先知应候风。瑞呈光舜化,庆表盛尧聪。况与承时叶,还将入律同。微微万井逼,习习九门通。绕殿炉烟起,殷勤报岁功。”

唐代的冬至朝贺之礼,也是国家重要典制。众多参与活动官员中能写诗的自然很多,对此亦有吟咏,元和初大理评事崔立之的《南至隔仗望含元殿香炉》一诗,写道:“千官望长至,万国拜含元。隔仗炉光出,浮霜烟气翻。飘飘萦内殿,漠漠澹前轩。圣日开如捧,卿云近欲浑。轮囷洒宫阙,萧索散乾坤。愿倚天风便,披香奉至尊。”

诗中描述的含元殿,是大明宫的第一大殿。大明宫始建于贞观八年,龙朔二年兴建含元殿,位于丹凤门正北。自龙朔二年唐高宗入居大明宫到唐末的二百多年间,冬至举行的大规模朝贺,一般都在含元殿进行。冬至日,皇帝在接受群臣朝拜之后通常会赐宴,宴会之上,上公献寿是一项重要内容。中书舍人李竦写有《长至日上公献寿》一诗:“候晓金门辟,乘时玉历长。羽仪瞻上宰,云物丽初阳。汉礼方传珮,尧年正捧觞。日行临观阙,帝锡洽珪璋。盛美超三代,洪休降百祥。”

歌咏言,诗言志。如潮的诗歌,不仅赞美皇家的典礼,同时诗人们还会在这一天写诗记怀,描述冬至时节京城长安的景象,给人们留下了宝贵的长安冬至日史料。诗人王建在《冬至后招于秀才》中写道:“日近山红暖气新,一阳先入御沟春”。显然诗人笔下冬至日,长安一片和暖之气,似乎已经感受到春天的气息,透出一股欣喜之情。诗人卢纶“烧烟浮雪野,麦陇润冰渠”的诗句,正是写到至日时节长安城郊和暖冬日情景。

翰林承旨、诗人韩偓曾写有《冬至夜作》一诗,描写了当时京畿地区冬至日的景象和习俗:“中宵忽见动葭灰,料得南枝有早梅。四野便应枯草绿,九重先觉冻云开。阴冰莫向河源塞,阳气今从地底回。不道惨舒无定分,却忧蚊响又成雷。”葭灰也叫葭莩之灰,葭莩是指芦苇秆内壁的薄膜。古人烧苇膜成灰,置于律管中,放密室内,以占气候。某一节候到,某律管中葭灰即飞出,表示该节候已到,这是古人判断节令到来的一种方法。葭灰飞出,冬至到来,冻云散开,寒冰渐消,阳气回升,春的气息渐浓。

御史中丞、诗人裴度则在冬至日登乐游原游览,作《至日登乐游园》一诗:“阴律随寒改,阳和应节生。祥云观魏阙,瑞气映秦城。验炭论时政,书云受岁盈。晷移长日至,雾敛远霄清。景暖仙梅动,风柔御柳倾。那堪封得意,空对物华情。”

诗人笔下的乐游原在长安城南,是当时长安城内地势最高的地方,登上去可以遍览全城。诗中提到的冬至“验炭”的习俗,即“冬至悬土炭”由来已久。古时候,人们会在冬至前三日,在天平木杆两端悬挂土炭,让两边轻重刚好平衡。到了冬至日,阳气至,炭那边就会重,而夏至阴气重,土就会重。

古人的智慧不可小觑,他们就是用这些方法来判断节令的。所以,在大量的唐诗中同时也记载了冬至等节令的习俗,给人们留下了不可多得的节令史料。

编辑/王静

相关阅读
新知|端午节只能说“安康”?不能说快乐?先来看看古人怎么过端午吧!
科普中国 2024-06-10
北京天坛:皇家禁地的“平民”转身
光明日报 2023-12-29
历史|宋人过冬至:皇帝去祭天,小民去看热闹
我们都爱宋朝 2023-12-23
夜读|今日冬至:愿所有好运,如期而至
帆书 原樊登读书 2023-12-22
冬至的小知识:为何被称为“亚岁”?为啥要吃饺子?
中国新闻网 2023-12-22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