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青年报
端午丨小扇引微凉,悠悠夏日长
人民出版社读书会 2024-06-10 10:03

每年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国传统节日端午节。每到这天,满江龙船、满舷长桨,艾草与雄黄伴着浓浓粽香,带来满城安康。今天,让我们一起来感受,这个传承千年不辍的节日,有多丰盛有多浪漫。

端午节从何而来?

端午节,又名端阳节、重午节、重五节等,由上古时代龙图腾祭祀演变而来。南方百越之地在上古时代就有以龙舟竞渡形式祭祀龙祖的习俗,后因战国时期楚国诗人屈原在端午节抱石跳汨罗江自尽,后世将端午节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个别地方也有纪念伍子胥、曹娥等说法。把端午视为“恶月恶日”则起于北方,注入夏季时令“祛病防疫”的风潮,形成端午节文化内涵相沿至今。

端午节的由来与定型,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长期积淀凝聚的过程,在传承发展中承载了丰厚的历史文化内涵。2009年9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将端午节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端午节成为中国首个入选世界“非遗”的节日。

你可能不知道,传统的端午节是这样过的!

提到端午的民俗,可能很多人最先想到的就是划龙舟、吃粽子吧?以至现在网上将端午节又叫作“粽子节”。实际上,端午节作为我国历史最悠久的民间节日之一,从传统上来说有着非常丰富的节俗活动。

挂艾草、菖蒲

端午节的时候,人们一般会将艾草、菖蒲等用红纸捆扎成束,挂在门口或者插在门环上,用以辟邪。菖蒲的叶片如剑,象征着辟邪宝剑,传说是天中五瑞之首,能够察觉“百阴之气”。方士们将菖蒲称为“水剑”,后又称为“蒲剑”,认为它可以斩除世间邪祟。和菖蒲“斩鬼驱邪”不同,艾草则是一种能够治疗疾病的草药,将它们放置在门口,可以使人不受疾病侵袭。而这一点,也正是“艾草能够驱邪”一说的由来。

赛龙舟

赛龙舟是一种端午节时的大型娱乐活动,盛行于南方以及北方靠近水的地方。没有水的地方同样有赛龙舟活动,只不过算是划旱舟、舞龙船等。龙舟真正的起源要追溯到战国时期了,在当时是一种集祭祀、娱乐为一体的活动,最早有文字记载端午赛龙舟的是晋周处的《风土记》,那时在端午节赛龙舟就已经成了风俗。明确说龙舟竞渡是为了纪念屈原的是梁代吴均等留下的资料。吴均在《续齐谐记》中记载:“楚大夫屈原遭谗不用,是日投汨罗江死,楚人哀之,乃以舟楫拯救。端阳竞渡,乃遗俗也。”《荆楚岁时记》也有此说。民间传说,人们赛龙舟是为了把江里的鱼儿驱散,让它们不去啃食屈原的身体。

采药

采药也是古代端午节时的主要活动之一。这一点在《荆楚岁时记》中有记载:“五月五日,竞采杂药,可治百病。”由于端午节前后野外的草药大部分都已成熟,药性也最佳,所以人们便在端午采药,以使药效达到最佳。

斗草

古时娱乐活动很少,所以,即便是简简单单的小游戏也是非常有趣的消遣。前面提到,端午节有采药习俗,等到众人采药归来,便举行一种非常有趣的斗草比赛,众人各拿自己的收获相比较,互报植物名称,没有错误并且采集种类多的人获胜。这种斗草一般要有足够的运气、身体素质以及丰富的知识,是非常有益的娱乐活动。和成年人的斗智不同,孩子们则单纯为了玩乐。各找一根坚韧的草秆弯曲,两根勾在一起,两个人用力拉,哪方的草秆先断哪方就算输,然后再换一根来挑战。白居易曾在《观儿戏》中写道“弄尘复斗草,尽日乐嬉嬉”。

吃粽子

在端午节这一天,人们通常会吃粽子,这是端午节最主要的美食了。粽子,又称“角黍”“粽籺”“筒粽”,由来已久,花样繁多。粽子最早出现在春秋时期,北魏贾思勰在《齐民要术》中记载:“用菰叶裹黍米,以淳浓灰汁煮之,令烂熟,于五月五日、夏至啖之。黏黍一名粽,一曰角黍,盖取阴阳尚相裹未分散之时象也。”到晋代,端午食粽子成为全国性风俗。唐代韦巨源《食谱》记载,历史最悠久的粽子则是蜂蜜凉粽子。到宋朝时,民间开始出现有蜜饯放于其中的“蜜粽”。元、明时期,粽子的包裹料逐渐出现芦苇叶,粽子的品种也更加丰富。到清朝,粽子逐渐形成今天的模样。时至今日,每年农历五月初,我国无论南北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叶、包粽子,粽子的品种也五花八门。从馅料看,北方的粽子以小枣糯米为主,南方的粽子则有肉粽、豆沙粽、蛋黄粽等。

饮雄黄酒

饮雄黄酒流传于长江一带,是端午节的一个重要风俗,目的是祛病辟邪。古话说“饮了雄黄酒,病魔都远走。”雄黄酒有杀菌驱虫、治疗皮肤病等作用。古时,人们还没有发明能够给伤口杀菌的碘酒,雄黄酒就成了杀菌的主要物品。每到端午节,大人们饮雄黄酒,还会在不能饮酒的孩童的额头、耳朵、鼻子、手心等处涂抹雄黄酒,用来驱虫防毒。

端午节诗词赏析

《浣溪沙·端午》

北宋·苏轼

轻汗微微透碧纨,明朝端午浴芳兰。流香涨腻满晴川。

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佳人相见一千年。

《浣溪沙·端午》是北宋文学家苏轼所创作的一首词,主要描写北宋时期欢度端午佳节的情景。上阙描述节日前进行的各种准备,“轻汗微微透碧纨”,既是写端午节人们的华丽打扮,又是作者为爱人王朝云所作的“特写”。下阙描写了作者畅想第二天与朝云一起过端午互致节日祝贺的情景。苏轼的这首小词,充满了浓郁、古老的民俗气息,还有他对爱人的真挚情感。

《端午日》

唐·殷尧藩

少年佳节倍多情,老去谁知感慨生。

不效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

鬓丝日日添头白,榴锦年年照眼明。

千载贤愚同瞬息,几人湮没几垂名。

小时候喜欢过节,长大后害怕过节。诗人就是如此。年轻时,每天盼着过节,热闹有趣,年岁大了,便没有心思热闹,只有感慨万千了。这个端午节,诗人连艾草都懒得挂,只喝一杯酒,盼人生太平。在岁月面前,不论是圣人,还是愚人,都不过瞬息,又何必伤感?只要热爱生活,无论几岁,依然能感受到许多人生乐趣,惟有热爱,可抵岁月漫长。

编辑/王静

相关阅读
端午丨龙舟争渡,粽叶飘香,祝君顺遂安康
诗词天地 2024-06-10
《白蛇:浮生》8月10日上映 端午龙舟篇特辑展现风雅宋韵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6-10
端午节的小知识:粽子又称角黍?为何要饮雄黄酒?
中国新闻网 2024-06-10
随笔|高晓春:老家的端午
汪迷部落 2024-06-08
粽情端午 | 端午节的“仪式感” 这不就有了!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6-06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