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青年报
专栏|第一人称叙事的不可靠性
文心雕虫
2024-02-22

◎路子(媒体人)

◎冬日漫漫,想重温韩剧《请回答1988》,为品尝弹幕只好充了会员。看第一集有感:再次证明了第一人称叙事的不可靠性。全剧采用双重时间,以成年德善的叙述串起少年往事。德善作为汉城奥运会年龄最小的护旗手,经历了马达加斯加撤团风波,还能取代别的小伙伴竞争上岗,成为乌干达队的护旗手,可见其实力。然而在她的叙述里,彻底把自己丑角化、小人物化,周围每个人都安利到了,却绝口不提自己后来的爱人阿泽。

◎纵观疫情后的国产影视剧水平,很显然这一时期的电视剧要大大优于电影,因为离文学近。

◎最近听苗炜的音频节目《文学体验30讲》,讲得真好啊,娓娓动听,像是用砂锅明火炖出的一锅老汤。着实令人羡慕嫉妒,都是中文系的,人家怎么就能茶壶里煮饺子,倒出来那么多?聊的全是70后的文学启蒙经典,有一种听老歌金曲的沉醉感。

◎读波伏娃处女作《女宾》,叙事老老实实,原原本本,属于福楼拜那一路沉稳扎实的风格,真不错。以她和萨特的生活为原型,写当时戏剧圈的“贵圈真乱”,读来不禁莞尔。法国女作家似乎有自曝隐私的传统,是不是源自卢梭的《忏悔录》?很佩服她对生活的洞察力,还有绘声绘色将之记录下来的能力。只能说萨特这人天生就是典型人物,有魅力,又自大,又自我,很有写头。

◎看赖声川新作《镜花水月》,第一届会昌戏剧节的压轴戏,在县城一座古色古香的老宅里演出,观众跟随着演员一会儿在户外,一会儿又进到屋里,一会儿又站在天井下,一点没闲着。走马灯似的情节设置,贯穿了两个女孩跌宕的一生(也或许是一个女孩和她的镜像)。感觉赖声川就像个厨子,把祖先的幽灵、神话人物、古希腊悲剧、《哈姆雷特》,还有契诃夫的《海鸥》,全都一锅烩入这个戏里,炝炒出了一盘现实主义大菜。

◎看《小早川家之秋》,小津晚期“续弦”主题的代表作,描写了翁媳两代人对续娶(嫁)的不同态度,饶有趣味。老头儿老房子着火,急不可耐;儿媳妇看似高冷,却自相矛盾,一方面对相亲没看上的男人表现得十分冷淡,另一方面却又一个劲儿地打听小姑子的恋爱进展,见面不聊别的,显然对此津津乐道……现在的人不分长幼,不管多大年纪,都有追求爱情的权利,“续弦”在家庭叙事里也会成为一个重要母题。

◎看《天降幸运》,老伍迪·艾伦第50部片子。88岁高龄,还能把故事编圆了,了不起。法式迷情,偷情+惊悚,令人联想到夏布罗尔的片子。情节丝丝入扣,同时蕴含着“十日谈”式的训诫:人活着全靠运气,但你不能逮着一种运气老是薅羊毛,容易城门失火。

◎《大江大河3》里,雷东宝的命运最让人唏嘘,也最意义含混。东宝打拼创业的出发点是为了全村的利益,可在实际操作中逐渐变成了一个“土皇帝”、利益绑架者,经常以企业发展为由拖欠工人的福利和分红。最后形势所迫,企业倒闭,他呱唧一下中风了,幸亏前妻韦春红有先见之明,提前做了财产分割,确保他们家的小日子不会受影响。可是,小雷家村民呢?他们今后咋办?他们要是病了倒了谁管呢?

◎演员宁理在《繁城》里演了一个典型的知识分子,叫宋典史,原型据说是唐伯虎。他是剧中唯一的局外人,但后来入戏比谁都深——职务介于有权与无权之间,因外界政治因素,加上自身意志不坚定,饱受科举制度摧残;书法精湛,却被削去右手三根手指,想捉笔而不得,最后徒留一首艳诗在青楼传颂……2024.2.13

供图/雨驿

相关阅读
专栏|“私人叙事”与“宏大叙事”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5-08
专栏|“私人叙事”与“宏大叙事”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5-08
随笔|这一次,我想跑快一点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4-15
随笔|这一次,我想跑快一点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4-15
随笔|去公园度过20分钟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4-09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