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青年报
第一届中国群医学及公共卫生大会在京召开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07-20 14:53

正值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群医学及公共卫生学院(以下简称“群公学院”)更名三周年之际,第一届中国群医学及公共卫生大会近期在北京召开。大会以“凝聚发展共识 共促高水平公共卫生学院建设”为主题,推进各院校及研究院所之间交流合作,助推公共卫生科研、教育和实践,为促进群医学及公共卫生的发展和实践、助力健康中国战略贡献力量。

关于群医学及其意义,中国医学科学院院长、北京协和医学院校长王辰指出,群医学是为恢复、维护、增强人群及至人类、众生、生态的整体与长远健康而发展出的知识、技术、艺术、学术体系,旨在促进群体、人类健康效益最大化、长远化,体现了医学的人类观。群医学是一种价值观、方法论,又是一种理念和行动,是新的医学要点,也是所有医者的责任。

王辰对医学、临床医学、公共卫生和群医学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进行了梳理和辨析,系统阐释了群医学的七大意义:一是体现了从以个体为重点到以群体为重点的医学观念转化;二是改变了医学专业知识和技术结构,对厘清医学学理、变革传统医学体系、重塑医学格局具有重要意义;三是促进了人才培养变革,即由过去培养“临床医生”转变为培养“医生”;四是促进医学教育变革,从专业设置、体制学制和教学方法等方面形成新的指导和顶层设计;五是明晰了群医学、公共卫生、公众健康等医学卫生健康的概念、属性及逻辑关系;六是促进了卫生资源的合理配置,讲求卫生效益,倡导健康公平;七是促进大医学、大卫生、大健康的观念与行动。

群医学归纳提出了健康照护的6个领域,即健康促进,疾病的预防、诊断、控制、治疗、康复,以及健康照护的6种方法,即语言、药物、器械、饮食、起居、环境。王辰指出:“群医学是中国思想体系在国际上‘承其先进’的一个可能机会,它会转变我们的思想观念并优化我们的教育体系和卫生体系。”

大会还举行了“群公学者”、授课教师代表聘书颁发仪式。协和医学院目前为研究生开设的群医学及公共卫生相关课程共4大门类45门,聘请了国内外知名教授、行业专家共272名,其中校外教师有172名。

群公学院执行院长杨维中介绍,成立三年来,该学院不断加强和完善多学科师资队伍,引进特聘教授7人、准长聘系列教职15人;授课教师来自72家单位、62个专业,其中包括两院院士10人、学部委员14人。同时,完善人才培养体系,生源由医学专业为主向多学科转变,2023年夏令营有来自110所高校、66个专业的396名学生报名。学院还开设了“群医学+”特色的公共卫生课程体系,总计4大门类45门,面向全校和群医学研究联盟单位开放;共计开发328套教学课件,编写5部教材。学院推进“群医学+”多学科交叉科研创新,科研经费连续三年大幅度增长,2023年获批呼吸和共病全国重点实验室、病原体感染防控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国际交流合作也在不断深化,学院与国内外顶尖院校如哈佛大学、牛津大学等开展合作,深度参与全球健康事务。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蒋若静
编辑/谭卫平

相关阅读
我国启动公共卫生高层次人才培养项目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3-07-04
第一届中国体育运动与健康大会在京召开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05-28
北京协和医学院首届医史大会在京召开 《医史文丛》第一辑发布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05-24
积极创新医学人才培养方式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2-12-27
上海建立7支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预备队
中国新闻网 2022-10-24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