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青年报
焕发文化遗产勃勃生机,增添强国复兴精神力量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06-11 07:15
国家之魂,文以化之,文以铸之。灿若星辰的文化和自然瑰宝,在历史烟云里铭刻辉煌的过去,在世代传承下见证精彩的现在,更在历久弥新中孕育美好的未来。坚定文化自信,秉持开放包容,坚持守正创新,处理好传统与现代、继承与发展、保护与利用的关系,让承载着中华民族历史记忆的文化和自然遗产在新时代绽放新光彩,必将凝聚起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力量。

6月10日是第十八个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今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活动主题为“文物保护利用与文化自信自强”。主题活动期间,各地文物部门、文博单位将组织开展7200余项线上线下活动。今年适逢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通过20周年,今年我国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非遗宣传展示活动的主题为“加强非遗系统性保护,促进可持续发展”,各地将举办9800多项非遗宣传展示活动,其中线下活动6300多项。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文物和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中华优秀文明资源。要让更多文物和文化遗产活起来,营造传承中华文明的浓厚社会氛围。”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取得显著成就,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了起来。锦绣大地上,文物古迹粲然可观,文化遗产多姿多彩,一幅古今辉映、灿烂辉煌的文化长卷徐徐展开,五彩斑斓的文化遗产与雄奇秀美的锦绣山河,共同铺展出一幅新时代欣欣向荣、生机勃发的动人画卷。

千年文脉延绵不绝,灿烂文明生生不息。历史文化遗产不仅生动述说着过去,也深刻影响着当下和未来,不仅蕴含着悠久历史文化的根,而且泽被后世、普惠人民,成为我们坚定文化自信、建设文化强国的宝贵资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聚起强大的精神力量。

国家之魂,文以化之,文以铸之。文化遗产蕴含着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凝聚着中华民族的智慧与情怀,许多文化遗产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代表性符号和中华民族的重要象征。如何深入挖掘文化遗产中蕴含的精神价值、文化价值,为坚定文化自信、建设文化强国源源不断提供强大动力,是时代提出的重要课题。以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及夏文化、长江中游地区文明化进程等“考古中国”重大项目统筹推进为代表,近年来中华文明研究持续深化,充分挖掘文物和文化遗产的多重价值,极大丰富了国人的历史文化滋养。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共赢。作为世界文明的重要结晶,文化遗产不仅见证了各个国家、地区和民族的历史文化变迁、社会风俗变化,更是不同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推动力。无论是巍峨雄壮的万里长城,还是宏伟壮观的吉萨金字塔,抑或是见证两河文明余晖的亚述古城和美丽静谧的泰姬陵,都让人们领略到,人类文明不存在高低贵贱之分,只有姹紫嫣红之别。

丰富多彩的中华文化遗产,是当今世界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载体。今天,世界比以往更加期待了解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作为促进不同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载体,文化遗产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能够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向世界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为此,应更加深入挖掘文物、非遗等文化遗产资源的优势,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

阔步行进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征程上,更需肩负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进一步推进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挖掘文物和文化遗产的多重价值,传播更多承载中华文化、中国精神的价值符号和文化产品,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不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提供有力支撑。

灿若星辰的文化和自然瑰宝,在历史烟云里铭刻辉煌的过去,在世代传承下见证精彩的现在,更在历久弥新中孕育美好的未来。坚定文化自信,秉持开放包容,坚持守正创新,处理好传统与现代、继承与发展、保护与利用的关系,让承载着中华民族历史记忆的文化和自然遗产在新时代绽放新光彩,必将凝聚起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力量。

文/北京青年报特约评论员

编辑/姬源

相关阅读
保护好、传承好历史文化遗产
人民日报 2024-05-18
赓续文化血脉 守住民族之魂
光明日报 2024-04-26
在赓续历史文脉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
《求是》 2024-04-25
《求是》杂志发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文章《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4-04-15
赓续文脉、“活态传承”,山东唱响文化遗产新韵
北京青年报政知见 2024-03-22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