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青年报
李小龙之女李香凝书写父亲生活哲学:人生低谷如何自渡
北京晚报 2022-12-10 10:15

李小龙13岁开始在香港学习咏春拳,师从一代宗师叶问先生。儿时的李小龙勤奋好学,领悟能力强,很快就成了叶问的得意学生。但是李小龙命中带火,至阳至刚,这也使他容易急躁,求胜心切。叶问讲究温和、柔顺,当时的李小龙很不理解,也不屑于理解,他认为只要能赢不就行了,为什么要让?

一次,叶问教导年少的李小龙心平气和,忘掉自己,追随对手的动作而动,凭直觉回击对手,不要困守在自己的策略中,一味地盘算自己的出拳和招式。但李小龙就是走不出来,只见他眉头紧锁,徒耗着精力。叶问一次又一次地介入,让他要因势利导地加以控制,不要违抗自然,这些全被李小龙挡了回来。最终,叶问打断了李小龙说道:“这周不要再练了,回家想想我说的话吧。”

李小龙回家后仍然自己练习,不让他练功他郁闷,师父的话让他更加郁闷。一天,他决定乘一叶小舟去香港岛,打发这郁闷的空闲时间。出海后,他便不再划桨,只是躺在船上随波逐流。脑中不断回想师父的话,越想越挫败,越想越愤怒,盛怒之下,他用尽全身的力气向海水打了几拳。

突然之间,他明白了什么。李小龙后来回忆道:“我打了它,它却没有受伤。我再次使出全力攻击它——它却依旧毫发无损!水,是世间至柔之物,可以装在最小的罐子里。然而看似柔弱,它却可以穿透世上最坚硬的物质。原来如此!我想要变得像水一样。”

这是李小龙之女李香凝所著的回忆随笔录《像水一样吧,朋友:我从父亲李小龙身上获得的智慧、哲思和勇气》中的故事。它点出了作者的用心:让我们以水为媒介,再次认识这位以武术而出名的哲学家吧。这本书既是李香凝对李小龙人生哲学的通俗解读,也是一位女性觉醒、成长与探索的旅程。

如水一般的生活

我们总能听到人说,练武的最高境界就是“以无形胜有形,以无招胜有招”。这该如何理解?我们看看李小龙的解释。李小龙认为,水是武学的最高境界。水的本质是流动的,它有办法绕过甚至穿过障碍,李小龙称之为“无限”,水的形态又取决于周围的环境,入杯即为杯,入壶即为壶,入瓶即为瓶,随时流向任何方向,也随时可变为任何形状。这种开放与顺应意味着它随时随地都做好了准备,这是一种自然的准备,并非那种神经敏感如临大敌的准备。练武与生活一样都需要全情的投入,去感受彼此,李小龙称其为全然地做自己,让自己松弛、开放、自然、真实,去面对更多的可能。

固有的规则,固有的自我,或者说我们认为的自己,都有可能成为我们流动的障碍。有的朋友可能会说,不坚持自己,全然地接受外在的一切,这不就是“躺平”吗?其实不是,随波不一定逐流。就如李小龙所说的形态观念一样,水在什么容器中就会成为什么形状,水被如何使用就会有怎样的功效。如果你去上课学习,你是否认真听讲、提问、做笔记?还是虽然身体在那儿,心却在手机上,在耳机里,在课堂外,或者是昏昏欲睡消磨时间?水会告诉你,在课堂上就是课堂的形状,打开自己,不要抵触,积极投入其中融入环境,我们才能在课堂上发现、成长。也就是水入瓶中,水就变成了瓶了,这使我们拥有了更多的体验,能够全心全意地感受生活,而不仅仅是维持生活。

如水般的思想,有时候能让你腾出空间来重新审视自己。作者李香凝就谈起了她的经历:她接手一个信心十足的大项目,但推进过程中却进展不顺。她想尽各种办法控制局面,任用合适的人选,做出必要的调整,就是为了改变现状,但情况并没有好转,反而更加恶化。尽管李香凝非常喜欢这个项目,不愿轻易放手,但最后还是乱成一团。最后,她选择像水一样,不再对抗,不再抓住不放,不再干涉,让项目自然运转起来。

这种放手并不是放弃,而是顺其自然,这不但让李香凝的压力减轻了许多,状况也没有像她想象中那样糟糕。在项目的一个阶段结束后,还催生出了一些新的想法和新的合作伙伴,不再试图令其变得完美,反而让整个过程变得更美。愈是不强求,水的特性愈能展开。

《像水一样吧,朋友:我从父亲李小龙身上获得的智慧、哲思和勇气》[美]李香凝 著 李倩 译 九州出版社从武术见当下

李小龙曾说:“一边是天性,一边是控制。你要将这二者和谐地结合起来。”怎样结合?李小龙给出的答案就是开放自己,柔顺起来。

不要用控制的方法解放天性,同时不因解放天性而失去尺度,而是让两者流动起来。叶问常常给李小龙讲,在风雨中,高大的橡树因僵硬而自取灭亡,僵化的自我和态度妨碍你学习成长,久而久之变成了压力和不满。而竹子则随风雨摆动,能对外部环境的变化及时回应,且保持柔顺和觉知,这才能让生命灵活起来。

在格斗中,格斗者必须活在当下,保持流动,随时对对方的动作做出反应,追随对手的动作,寻找破绽。这让笔者想到了中外武术之争——有人批评中国武术只有观赏性强,故在世界各种顶级格斗赛中很少见到中国武术的身影。而简单了解中国武术就会发现,传统武术对套路、规则、形式非常注重,甚至外在的辈分、伦理道德也会夹杂进武术中。这与重视体能,重视反应,重视训练的现代格斗恰恰相反。现代格斗就像水一般打开自己,没有那些固定的套路模式,更没有师父过手的虚假套招,不要背负着过去,而是顺应环境和对手的变化,关注当下。

提到格斗,李小龙虽然提倡实战,但是他却不主张竞争。他认为竞争往往并非个人成长或精神成长的正确模式,也不是提升武术实力的正确模式。竞争把每个人每件事都分为输家和赢家,这让我们背离本性,刻意制造与他人彼此对立。

在竞争中我们无法审视自己,无法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我们只会不惜一切代价获胜。在格斗竞赛中,我们往往会花上百个小时去分析别人的表现,目的只是战胜对手。然而正是这样,我们也忽略了自己,只想着怎么破解别人的招式,机械似的研究套路和技法,忘记了本来拥有的东西。竞争就是这样——当你陷入进去,你会认为获胜就是世界的认可,失败就意味着否定过去的所有,这样瞬间决定一切的模式,并不会带来成长。李小龙虽然是武术高手,但是他却很少在竞技中修炼武术,更多的是研究自己挑战自己的极限。

生前给自己写墓碑

1964年,李小龙在加利福尼亚州奥克兰市开设了他的第二间武馆,教授改良过的咏春拳。当时24岁的李小龙说话无所顾忌,在唐人街做示范表演的时候,它曾放话说:中国武术被很多无谓、多余的动作所束缚,并多次用“经典糟粕”来贬斥其他传统功夫流派。

李小龙的武馆接纳所有种族和背景的人,这在其他武馆看来简直大逆不道,但李小龙不管这些,无情“践踏”了唐人街的规矩。于是,旧金山唐人街武术界向李小龙下了战书,要教训教训这个年轻人,如果李小龙赢了,可以继续开武馆,如果输了,要道歉认错停止教学。李小龙欣然应战,而且很有信心。

对决那天,唐人街挑出了一个武师作为代表,他是这些传统武师中实力最强的。这场比赛开赛前,根据以往的惯例传统武术这一方制定了好多规则,而李小龙打断了他们说:“这场比赛没有规则”。商量过后,众人只制定了一个规则——直到战斗至一方倒地不起或者投降才能停止。这场决斗本就不够正统,开打后,很快李小龙就打得对方无法招架。对手撒腿跑了起来,李小龙就在后面追,边追边打。二人出手皆不成章法,就像街头打乱架一样,一个抱头鼠窜,一个拼命地抓拼命地打。最终对手因体力不支瘫倒在地,李小龙则挥舞着拳头,用粤语喊着:“你服不服?服不服”。

这场决斗虽然李小龙赢了,但他却像个失败者坐在街沿上,他失去了比胜利后的喜悦更有分量的东西。他追着对手满场跑,不得不从后面攻击落跑的对手——武术从来不是这样练的。这场决斗也暴露出了李小龙从未注意过的问题,他的体力并不好。他的体格虽然好,速度、爆发力全都在状态,但是遇到这样持久满场跑的情况,他的体力是吃不消的。这场决斗,让他们放弃了传统的步型、规则和出手的分寸,但李小龙并没有应付得得心应手,咏春拳并没有让他做好准备,很多次出手都是临阵强为,那些自己认为优秀、强大的招式此刻一个都做不出来。

这场决斗成为李小龙一生的转折点,他一遍又一遍地审视自己,清空自己,从自己的不足中学习。他并没有与好友庆祝,到处和人吹嘘这场胜利,而是开始研究自己,如何突破自己的局限,让自己的心灵流动起来,使武者不被武术流派的传统或规矩所束缚。为了认真对待这段人生新历程的开始,他设计了一个墓碑,碑上刻着“深切缅怀一位被经典糟粕充斥和扭曲了的、不再流动之人。”这个墓碑随时提醒李小龙,必须“葬送”有限、僵化、传统的方法,才能重新找回原本流动的自我。

水的隐喻从李小龙的生活中而来,从李小龙的习武思考而来,而他的一生也践行着这种思想。他敢冒中国武术的禁忌开班教授外国学生,也敢改良咏春拳成为新的武种创建截拳道。他用功夫在好莱坞闯荡天下,这种用武术取悦别人,这在传统武术界被认为是丢人的举动,而他却打响了中国功夫的牌子。李小龙始终投入到他所热爱的一切中,处于变化之中,从无定式,如水一样。

(原标题:李小龙之女李香凝书写父亲生活哲学 人生低谷如何自渡)

文/吴越

来源/北京晚报

编辑/贺梦禹

相关阅读
李安推荐儿子主演《李小龙传》 “裙带关系”一度成为障碍
羊城晚报 2024-04-08
甄子丹官宣主演好莱坞动作电影《功夫》,完成李小龙遗愿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2-02
库里新战靴致敬偶像李小龙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1-08
李小龙逝世50周年,香港文化博物馆举办展览纪念
红星新闻 2023-07-20
莱登熟悉CBA 被球员送绰号“李小龙”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03-16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