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青年报
把人民群众冷暖真正挂在心上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2-10-29 07:30

当前,北方地区正在陆续进入取暖季。生态环境部新闻发言人日前强调,对实施清洁取暖改造的地方,将加强调度抽查,重点关注是否存在“未立先破”等影响群众温暖过冬的突出问题。对涉及清洁取暖的投诉,及时调度地方政府相关部门现场核实,督促第一时间解决问题,切实让人民群众清洁取暖、温暖过冬。

近两年入冬时节,媒体陆续报道个别地方在推进清洁取暖的过程中,为全面禁止烧煤、烧柴火,甚至采取了封堵炉灶等措施。虽然当地政府为推进清洁取暖集中免费配发了电暖器、电褥子,但一方面取暖效果不佳,另一方面24小时用电取暖成本较高,即使给予电费补贴,仍然难以承受。尽管事件曝光后,相关地方都进行了整改,但暴露出来的教训发人深省。今年有关部门未雨绸缪,将督查关注的重点放在实施清洁取暖改造的地方是否存在“未立先破”等影响群众温暖过冬的突出问题上,显得十分及时而必要。

2013年以来,我国雾霾治理取得举世公认的成效,京津冀等重点地区的空气质量明显好转。相关政策制定,基本遵循“分步走”原则。过去大气污染形势最严峻的时候,家庭用于取暖的生物质燃烧不是治污重点,诸如钢铁、陶瓷、玻璃相关企业才是主要矛盾。近年来各地对这些“污染大户”严格管控,空气质量有了显著改善,散乱污染就成了新的治污重点。因此,清洁能源改造成为高效统筹供暖与环保的可行性选择。

然而,清洁取暖改造是一个系统性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无论是“煤改电”还是“煤改气”,都面临着健全改造管理机制、制定惠民政策,单施工过程就有规划设计、管道铺设、安全监管等复杂流程,以及补贴依赖度过高等挑战,需凝聚多方合力共同推进这一事关百姓冷暖的“惠民工程”。个别地方急于求成,将减污降碳的激励约束机制简单层层分解,不能从实际出发,积极稳健地推进宜电则电、宜气则气、宜煤则煤、宜热则热的清洁供暖改造,或“一刀切”,或“顾头不顾尾”,让这项百姓本来十分拥护的“民生工程”变成了“民怨项目”。“先破后立”之举也令个别地方的政府公信力受到很大损害。

坚持“先立后破、不破不立”,是推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一条重要原则。大刀阔斧的“破”,是为了冲破思想观念障碍、突破利益固化藩篱,统筹谋划的“立”,彰显的是“全局和局部相配套、治本和治标相结合”的智慧。关系千家万户冷暖的清洁能源绿色转型是一个过程,不是轻而易举的事情,必须要先立后破,而不能够未立先破。不能简单地以“破”代“立”,更不能片面地强调“破字当头”。

从操作层面来说,在清洁取暖改造中贯彻“先立后破”原则,就是要对进入供暖季后未完成改造的,仍继续沿用原供暖方式;今年新改造尚不具备安全稳定通气条件的、尚未经过一年实际运行检验的,不拆除原有燃煤取暖设施;山区等暂不具备改造条件的地区,可以使用洁净煤等方式采暖,确保群众温暖过冬。在价格方面,既要采取措施保证居民“煤改气”天然气价格基本稳定,不会随着市场价格起伏产生大的波动,也要保证补贴到位,地方制定差异化的补贴政策要重点向低收入群体等倾斜。

从根本上说,坚持“先立后破”原则,检验的是各级地方政府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贯彻得如何,考验的是实事求是、因地制宜、既全力以赴又量力而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能力和水平。这项工作只能抓紧抓好,不可有丝毫松懈怠惰。

文/于琛

图源/视觉中国

编辑/姬源

相关阅读
生态环境部党组书记孙金龙赴山西省调研生态环境保护工作
生态环境部 2024-05-26
昌平丨群众“冷暖”放心上!马池口镇24小时温暖守护
北青社区报昌平版组 2023-12-18
把群众冷暖时刻记心头
新华社 2023-11-21
推广清洁供暖贵在因地制宜
经济日报 2023-01-30
确保群众温暖过冬!生态环境部回应今年清洁取暖改造工作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2-10-27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