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帝的“私人收藏夹” 宁寿宫花园的五重院子
北京晚报 2025-11-02 16:06

禊赏亭 新华社发

耸秀亭 贾珺 摄

碧螺亭 贾珺 摄

宁寿宫花园平面图(引自《清代御苑撷英》)1衍祺门 2古华轩 3禊赏亭 4旭辉庭 5抑斋6撷芳亭7矩亭 8垂花门 9遂初堂 10东厢房 11西厢房 12耸秀亭 13萃赏楼 14三友轩 15延趣楼 16云光楼 17碧螺亭18符望阁19玉粹轩20倦勤斋 21竹香馆

一般情况下,中国古代建筑不会单座孤立存在,而是要组成四周闭合、中央露天的院子。最常见的模式是在院子后侧设置正殿或正房,前侧设置门殿或门屋,左、右两侧设置对称的配殿或厢房,再加上院墙和廊子,共同构成一个“口”字形平面的空间格局。如果通过串联和并联的方式,分别向纵、横两个方向复制更多院子,还可以形成更大规模的建筑群。

陕西岐山凤雏村有一处西周时期的建筑遗址,分成前、后两个规整的围合庭院;从汉代画像砖、唐代敦煌壁画、宋代《清明上河图》上,可以看到很多类似的院子形象。无论年代早晚,现存的古代宫殿、衙署、寺庙、祠堂、民居,大多呈现井然有序的院落形态,只有南方地区一些园林和住宅的院子,是不规则的平面。

北京故宫原名“紫禁城”,为明清两代的皇家宫殿,其外朝和内廷区域由上百个大大小小的院子构成。这些院子面积相差悬殊,建筑变化多端,但几乎都保持方整对称的格局,遵循端庄严谨的礼制秩序。位于紫禁城东北部的宁寿宫花园是罕见的例外,其五重院子由一系列参差起伏的殿阁、亭轩围合而成,其间点缀假山、花木,展现出灵活别致的空间特色。

乾隆三十六年(1771),步入花甲之年的乾隆帝下旨对旧宁寿宫进行全面改建,作为自己退位后的太上皇宫。工程由福隆安、三和、英廉、刘浩、四格、和珅等官员主持,历时五年,于乾隆四十一年(1776)完工。

新落成的整组建筑分为前朝、后寝两部分,依稀有紫禁城外朝、内廷的缩影。前朝区域设皇极门、宁寿门二门和皇极殿、宁寿宫二殿,空间相对弘敞。后寝区域分为三路,中路设养性门、养性殿、乐寿堂、颐和轩、景祺阁,属寝宫性质;东路设扮戏楼、畅音阁、阅是楼、庆寿堂、景福宫、梵华楼、佛日楼,用于看戏和礼佛;西路布置成园林,俗称“乾隆花园”,东西宽37米,南北深160米,显得既窄且长,前后共设五个主院,与宁寿宫乃至紫禁城绝大多数院子的形态都不同。

第一进院的格局最复杂,从南侧中央的衍祺门进入,迎面可见一堵假山,宛如墙壁,将院子隔成前、后两部分。后院北侧正中的古华轩是一座三间周围廊的敞厅,柱间隔扇与天花板雕饰精细。西厢位置有一座三开间小屋,东面山墙搭建一间抱厦,名为“禊赏亭”,台基上凿出蜿蜒回环的水渠,可汲水注入,再现东晋兰亭雅集“曲水流觞”之景。周围山石起伏,古树繁茂,丛竹清幽,与王羲之“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的描写相暗合。西北有一座旭辉庭,与东北位置的假山相对。在此院的东南角,曲折的游廊另隔出一个独立的小院,里面建了一座名为“抑斋”的小书房,还有两座方形平面的小亭,一为矩亭,一为撷芳亭。抑斋与矩亭之间,用一小截游廊连通,掩藏着一个咫尺见方的内院;撷芳亭以叠石假山为基座,登亭可从不同角度俯视院内院外。

第二进院是五个主院中唯一端正对称的院子,像是北京四合院的翻版。南侧入口处建了一座垂花门,正房是一座五开间歇山顶建筑,左、右设耳房,东、西设厢房,又设抄手游廊环绕全院,将垂花门和正房、厢房连为一体。院子的四角各种一株柏树,进一步强化对称的感觉。乾隆帝将正房命名为“遂初堂”——遂了当初的心愿,也就是希望自己能实现“做六十年天子之后退位”的初衷。

第三进院的排布最拥挤,主景是一座大假山,占据全院所有空地。院北的萃赏楼是一座两层五间楼阁,带前后廊。院东的山坳里插入一座三友轩,南、北、西三面设廊,门窗的花棂以紫檀木雕成松竹梅图案,比喻“岁寒三友”;室内布置暖炕,以备冬日游憩;西侧山墙开了一扇大窗,人在屋内,可以静赏室外的风景。院西的延趣楼虽然是双层楼阁,但底层完全被假山遮住,只有二层显露,看上去更像是坐落在山上的单层轩馆,以一道拐弯的游廊通向北面的萃赏楼。假山顶上建起一座耸秀亭,挺拔峻立,四面临风。大假山主要用北京西山所产“北湖石”堆叠而成,洞穴幽深,磴道盘旋,人行其中如入深山峡谷,忽上忽下,忽明忽暗,时而逼仄,时而开朗,与苏州狮子林迷宫一般的假山异曲同工。

乾隆帝做皇子的时候,曾住在紫禁城内廷西部的西二所,登基之初,他下旨将西二所改建为重华宫,临近的西四所、西五所一并被改建为园林式的建福宫,其西部庭院叠筑假山,建造延春阁、凝晖堂、积翠亭。宁寿宫花园的第四、五进院,竭力模仿建福宫西部的格局,似乎是为了表达乾隆帝对青年时代的某种怀念。

第四进院的排布也很拥挤,北部的主体建筑符望阁占据了将近一半的面积。此阁平面呈方形,重檐攒尖屋顶,体量高大,阁中设宝座,并安装各种隔断,镶嵌金玉珠宝;登上二楼,可以鸟瞰整个宫城并眺望远处的景山、北海琼华岛和钟鼓楼。符望阁南部堆叠了一组大假山,山上的碧螺亭采用五瓣形的平面,双重屋檐好似梅花绽放。在此院的西南角,有一座曲尺形平面的云光楼,室内悬“养和精舍”匾。符望阁东部用盘曲的游廊围成一个“凸”字形平面的别院,西侧对应位置,则以玉粹轩和一段游廊围出另一个狭长的小院。

最后一进院子相对小些,游廊将全院一分为二,东部略宽,西部稍窄。西侧有一座小楼名为“竹香馆”,朝东而立,还特意在前面用波浪形的墙壁进行遮挡,形成一个“院中院”,墙上开漏窗,以五彩石砌筑下半部,所开门洞上题有“映涵碧”三字,用来形容碧绿的竹子。北侧的倦勤斋相当于整个花园建筑群的后罩房,共九间,东边五间室内设有“仙楼”,也就是局部搭建“凹”字形平面的两层阁楼,另以碧纱橱隔成若干小室,分设书房、寝室;西边四间是一个独立的小剧场,西端设有亭子式样的戏台,东端设仙楼,上下均布置皇帝看戏的宝座。宫廷画师运用西洋透视法,在倦勤斋西部的内墙和天花板上绘制园景壁画和藤萝花架,将院子搬到了室内。

宁寿宫花园的五重院子虽然都采用正朝向,但形状各异(除了第二进,其他均不对称),后面三进院子的中轴线还故意向东偏移,形成微妙的转折,又借助不同形式的楼斋轩亭、峰峦壑谷和围墙、游廊作进一步分隔,层层嵌套,空间繁复,游览路线迂回曲折,大有庭院深深、引人入胜之感。

若论这座花园最大的缺点,是院中景物密度太大,很像填满御制诗词和鉴藏印玺的画卷,几乎不留空白。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些院子可算作乾隆帝的“私人收藏夹”,他把毕生最爱的主题都塞了进去,满满当当,琳琅荟萃,尽管另类,倒也别有一番奥妙。

2025年适逢故宫博物院建院一百周年,长期封闭的宁寿宫花园第一、二进院于9月30日向公众开放。若有机会徜徉其间,当可体验到不一样的古代宫廷庭院空间氛围和乾隆帝极具个性的审美趣味。

(贾珺)

编辑/汪浩舟

相关阅读
若隐若现祝氏园重新检阅《藤阴杂记》有得
北京晚报 2025-04-22
雍正帝为何赐名“拈花寺”
北京晚报 2025-04-22
从乾隆花园到凡尔赛宫园林风貌 200余件中外展品呈现诗意栖居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5-03-31
太庙里隐藏的谜题
北京晚报 2025-03-07
失传已久再现世间!故宫发布乾隆花园烫样成功复原重要成果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3-08-18
湖广会馆:霓裳同咏话人生
北京晚报 2022-10-19
文史丨苏楚晴 陈东:乾隆帝与避暑山庄千尺雪
文史知识 2022-08-04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