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人工智能浪潮叩响校园之门,教育创新正迎来怎样的突破?近日,《中学时事报》编辑部精心打磨的人工智能创新实践应用专刊正式登场,以“人工智能在身边”为核心主题,串联起教育革新与文创实践的生动脉络,为广大师生、教育工作者及科技文化爱好者,打开一扇观察技术融合的全新窗口。
作为深耕中学教育的媒体平台,《中学时事报》始终敏锐捕捉科技对青少年成长与社会进步的深刻影响。此次专刊恰逢《北京市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地方课程纲要(试行)(2025年版)》落地的关键节点——2025年秋季学期起,北京全市中小学将全面开启人工智能通识教育。以此为契机,专刊深入探访了一批先行先试的学校:工美附中、广渠门中学、北师大实验中学、陈经纶分校、十一学校、一零一中、育英学校、海淀进修实验学校、人大附经开、仁和中学,他们或有了自己的“智能体”教育模式,或者构建了智能作业本系统,或者创造了校园新物种——数字人学伴……从课堂互动到食堂管理,从虚拟实验室到操场数据分析,人工智能已悄然渗透校园每个角落,重塑着教育生态,让未来教育的图景愈发清晰可触。
专刊更将目光投向“产学研”融合的创新场域。北京理工大学、国家自然博物馆、首创朗园station、首开文投(北京)新文化有限公司、海淀五道口人工智能先导区等的前沿布局……这些跨界案例生动展现了技术与教育、文化碰撞出的璀璨火花,让读者直观感受创新融合的无限可能。
为让青少年与AI“零距离”对话,专刊特别邀请全市中学综合实践教师团队,量身设计了人工智能主题暑假实践作业。在动手操作中破译技术原理,在场景探索中发现应用价值,让科技认知从课本延伸到生活。
自2025年5月21日“AIGC一体化思政校园创新应用联合体”(由北京青年报新媒体有限公司联合多方发起)成立以来,《中学时事报》编辑部便积极搭建资源对接的桥梁,助力创新应用落地生根——通过链接学校、科研单位与产业园区,推动课程、技术、思政内容与创新实践深度融合,为研学探营、实践活动注入丰富资源动能。
一本专刊的容量有限,但探索的步履不停。《中学时事报》编辑部期待以此为起点,让青少年不仅触摸到人工智能的温度:看技术如何让千年文物“开口讲历史”,如何为传统文化IP注入数字活力;更能在探索中思考技术发展的伦理与责任。未来,我们将持续追踪人工智能与教育、文创领域的融合动态,以媒体之力陪伴青少年在科技浪潮中成长,为社会进步注入鲜活动能。
编辑/刘忠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