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青快评|防范“高考骗局”还需多方协同发力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5-06-03 17:12

2025年高考在即。近日,教育部会同中央网信办、公安部联合开展查处涉高考违法有害信息等工作,要求重点排查清理造谣考前泄题、贩卖所谓“试题答案”、组织考试作弊、开展招生诈骗等涉考违法有害信息,重点整治炒作夸大涉考不实信息、借AI技术生成发布涉考虚假信息、干扰舆论和误导公众等行为,从严查处有关账号,营造更加健康安全的网络环境,共同维护良好的招生考试秩序。

每年高考季,都是涉考类诈骗案件的高发期。从“售卖高考试题答案”到“绝密资料押题卷”,各类谣言与骗局如同病毒般在网络蔓延。这些违法有害信息不仅利用家长和考生的焦虑心理骗取钱财,更严重扰乱考试招生秩序。

高考诈骗的套路看似不断翻新,实则万变不离其宗。骗子们精准拿捏家长“望子成龙”的心理,利用信息不对称编织谎言:考前以“AI大模型押题”“命题组内部资料”等为诱饵,诱导购买高价复习资料,甚至宣称“作弊器材包过”“替考代考无忧”蛊惑视听;考后则抛出“内部指标”“低分高录”等陷阱……这些骗局之所以屡屡得逞,既源于部分家长心存侥幸、寄希望于“捷径”,也与网络信息传播的裂变效应密切相关——一条伪造的消息可能在数小时内传遍全网,裹挟着焦虑情绪、误导公众。

值得警惕的是,如今诈骗手段更与新技术结合,呈现出智能化、隐蔽化特点。例如,利用AI生成逼真的“教育部文件”截图,或通过自媒体账号批量炮制“高考改革”谣言,借助算法推荐实现精准传播。这些新型骗局不仅增加了辨别难度,更凸显了三部门联合查处的必要性——从源头切断违法信息传播链,方能遏制诈骗产业化趋势。

面对花样翻新的涉考骗局,专项行动直击痛点。一方面,通过依法打击编造传播虚假信息、组织考试作弊等违法犯罪行为,形成强大法律震慑。另一方面,压实网络平台主体责任,要求其加强对“押题”“改革”等关键词的监测,及时清理违法广告与谣言,从传播渠道上净化网络环境。这种“打防结合、标本兼治”的治理模式,既是对考试公平的捍卫,也是对家长考生权益的切实保护。

网络不是法外之地。专项查处行动正是以法治之力为高考保驾护航的切实之举,传递出高考的权威性与严肃性不容侵犯的鲜明信号。对于广大家长和考生而言,保持理性清醒、筑牢反诈防线更是当务之急。

抵御高考诈骗,理性认知是第一道防线。从命题制卷到招生录取,每个环节都有严密的制度防护,所谓“内部渠道”“提前泄题”纯属无稽之谈。家长和考生需明确,高考没有“捷径”可言,所有声称“花钱就能上名校”的承诺都是骗局。对于网络上的“押题卷”“改革通知”,应通过教育部门、招考机构的官方渠道核实,切勿轻信自媒体的夸大宣传。此外,所谓“AI大模型押题”噱头,就是用科技概念包装的智商税陷阱。

专注备考,远离“歪门邪道”才是正道。对此,全社会应形成反诈合力。

学校应加强防骗教育,网信部门需强化信息监测,而每位公民都有责任对涉考谣言“随手举报”。唯有构建“政府监管、平台负责、公众参与”的治理格局,才能让高考诈骗无处遁形。

高考不仅是学习能力的较量,更是对社会诚信体系的考验。专项行动为高考撑起“安全伞”,而家长和考生的理性选择,则是守护公平正义的“压舱石”。让我们共同抵制谣言、远离骗局,以真实的努力与平和的心态,迎接这场人生大考。

文/胡欣红

编辑/汪浩舟

相关阅读
北京东城发布2025年义务教育阶段入学改革“任务单”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5-07-03
《神奇的朋友》,探秘黄圣依 “家的秘密”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5-07-02
6月份以来北京铁警共办理146起治安案件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5-06-30
朝阳区多街乡推出迎“七一”党建主题活动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5-06-28
北青快评 | 医院跨界餐饮为健康经济开辟新赛道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5-06-26
毕业季点燃 “考后” 消费热潮 “形象焕新” 成消费新宠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5-06-24
京西大悦城两周年庆点燃京西消费热潮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5-06-20
北京 “两区” 建设五周年:互联网诊疗量年均增长超50%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5-06-19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