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时间点,黄坤明、宋涛出席重要活动
北京青年报政知见 2024-05-30 21:50

5月29日,以“守护共同家园 共创民族未来”为主题的第四届“携手圆梦——两岸同胞交流研讨活动”在广州开幕。

一个重要背景是,当前台海局势复杂严峻。台湾地区领导人赖清德在就职讲话中顽固坚持“台独”立场,妄图“倚外谋独”“以武谋独”,大陆对此进行了“坚决的反制和惩戒”。

据《参考消息》引述台媒报道,中共中央台办、国务院台办主任宋涛在与前来参加活动的中国国民党前主席洪秀柱、新党主席吴成典会见时表示,在这样的背景下,两岸同胞再次相聚,共同讨论守护共同家园,共创民族复兴的未来,就显得具有重要意义。

举办时间最早

“携手圆梦——两岸同胞交流研讨活动”由海峡两岸关系研究中心与台湾统派团体联合举办,旨在为两岸同胞提供交流研讨平台,共同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融合发展,推进祖国统一,携手共创中华民族复兴伟业。

到今年,该活动已举办四届。从时间上看,本次研讨活动举办时间最早、参加人数也最多。

2021年7月15日,首届“携手圆梦——两岸同胞交流研讨活动”在上海举行,主题是“从百年变局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2022年6月7日,第二届“携手圆梦——两岸同胞交流研讨活动”在北京开幕,主题是“历史新方位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2023年7月25日,第三届“携手圆梦——两岸同胞交流研讨活动”在江苏南京开幕,主题是“中国式现代化与国家统一”。

2024年5月29日,第四届“携手圆梦——两岸同胞交流研讨活动”在广东广州开幕,主题是“守护共同家园 共创民族未来”。

此前的三次研讨活动出席人数分别是100余人、120余人、150余人。

今年有200余人出席,包括海峡两岸有关方面、党派团体负责人和代表,专家学者及台胞台青代表等。

特殊地点

此次研讨活动举办的地点,是在广东。

活动为期两天。除了在广州举行的开幕式,还分别在佛山、珠海举行以“民族精神与文化自信”“民族复兴与青春力量”“民族信念与祖国统一”为主题的三场分论坛。

广东与台湾渊源颇深。

1924年1月20日至30日,在中国共产党人的帮助与积极参与下,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召开,对三民主义作出新的解释,标志着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正式形成。

今年是黄埔军校成立百年。1924年,孙中山在中国共产党和苏联的帮助下,在广州东郊的黄埔建立陆军军官学校,1926年改组为中央军事政治学校,通称黄埔军校。

现在,广东成为了台湾商人来大陆发展最早且重要的聚集地。

上世纪90年代开始,广州、深圳、东莞等地由于其便捷的交通运输和良好的营商环境,吸引了一批台商来建厂投资。

广东省台办的数据显示,2023年粤台贸易总额达910多亿美元,占两岸贸易总额的34%,连续多年稳居大陆各省区市对台贸易首位。

在今年5月29日的研讨会现场,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黄坤明在致辞中提到:

广东是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策源地,也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先行地、实验区,见证了中华民族从深重苦难走向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也见证了两岸同胞同气连枝、守望相助的动人场景。

坚决抵制“去中国化”逆流

就在这次研讨活动举办之前不久,5月20日,台湾地区领导人赖清德在就职讲话中顽固坚持“台独”立场,大肆宣扬分裂谬论,煽动两岸对立对抗,妄图“倚外谋独”“以武谋独”。

在此次研讨会开幕式上,黄坤明和宋涛都在致辞中就“台独”问题发声。

黄坤明表示,要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和“九二共识”,坚决反对“台独”分裂活动和外部势力干涉,持续深化粤台各领域交流合作,为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推进祖国统一大业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宋涛表示,大陆和台湾同属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这是不容置疑的历史和法理事实,也是不容改变的两岸现状。任何“台独”挑衅行径必受严惩、必遭挫败。我们解决台湾问题、完成国家统一的意志坚如磐石、能力坚不可摧,将保留采取一切必要措施的选项。

值得一提的是,在与洪秀柱会见时,宋涛还提到,台湾爱国统一力量要坚决抵制“去中国化”逆流。

近年来,民进党当局罔顾岛内各界强烈反对,执意推行所谓教改政策和“台独”课纲。

例如,在台湾地区2019年启用的课纲里就以东亚史取代了中国史。其目的是想彻底切断台湾学生对中华民族的历史记忆,让后代不了解中国人的奋斗史,不认同中华文明。

今年4月,马英九带领20位台湾青年学子来到大陆,在广东、陕西、北京展开寻根、参访、交流之旅。

今年7月,洪秀柱还将率领近200名青年赴浙江参访,并与大陆青年一对一的共同生活数日,直接互动交流。

“两岸要圆梦,就是圆中国梦,要脚踏实地,多做工作,也要让年轻人知道历史,知道自己的根在哪里。”洪秀柱说。

资料|新华社、中国新闻社、中国台湾网、羊城晚报等

【版权声明】本文著作权归政知新媒体独家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董鑫 孟亚旭
编辑/马晓晴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