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胸怀大志的秦人,常常在西汉水边仰望星空,把天空上皎洁如水的月光称作“汉”“云汉”“天汉”,把身边流动的河水称为“汉水”。正是这条古汉水源头,把为奴的秦姓一族哺育得身强马壮、开枝散叶,一发而不可收。秦后来成长为天下第一大邦国,并一统华夏成为霸主,开启了两千多年中国专制社会的帷幕。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如今,站在天水的嶓冢山顶,往昔汹涌澎湃的“汉水”已成过往。在树林草丛中,在天上皎洁月光、地下潺潺流水相映中,再难见到哺育了大秦帝国的古老西汉水的身姿。
三源归一。“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位居长江流域水系之首,奔流不息中浸润着阴柔之美的汉江,由几条涓涓细流汇聚而成。
现代水文研究表明,汉江的河源有北、中、南三个源头,即北源的沮水、中源的漾水和南源的玉带河,都在陕西汉中宁强县境内。流经沔县(现勉县),称沔水;东流至汉中,始称汉水;自安康至丹江口段,古称沧浪水;襄阳以下,别名襄江、襄水。
孔子云:“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峻山出秀水,山与水从来都是一对孪生兄弟。紫柏山位于留坝县山巅之最,有92峰72洞82坦,气势雄伟,岗峦绵延,怪石林立,峻美的紫柏山,造就了卓越的北源沮水。《水经注》载:“沔水出武都沮县东狼谷口,沔水一名沮水。阚駰曰:以其初出沮洳然,故曰沮水也。县亦受名焉。”这就是说,沔水在勉县始称沮水、黑河,因“初出沮洳然”而名。沮水发源于今陕西汉中留坝县紫柏山西北部至光华山以西,开始称名正河,向西南流入勉县境内。
漫步紫柏山,但见山顶浑圆,植被良好,常年潮湿多雾,草甸平旷。面巴蜀绮秦川,由东向西,横跨在留坝、凤县之间,是南抵川汉、北至关中的天然屏障,自古是“秦汉咽喉”之地。因山岭两头高,当地又称为“龙如山”。
走到紫柏山南麓腹地的闸口石村,当地山民介绍,相传早年此处有一块巨石,朝天张着口,故名“张口石”,后被雷电击碎,更名为“闸口石”。村口的潺潺流水,就是来自陕西省凤县、留坝县交界处的紫柏山的沮水,以紫柏山南麓闸口石流程最长,是为源头。沮水初向东南流,经凤县营盘、勉县张家河,又到勉县茶店子,在新铺以东流入汉江,流域内山高坡陡、林木茂密,河道狭窄呈“V”字形。
“流漾为汉”,《尚书》此说道出了中源漾水的独特之美。唐元稹有诗云:“嶓冢去年寻漾水,襄阳今日渡江濆。山遥远树才成点,浦静沉碑欲辨文。”出自宁强县东北嶓冢山的汉江中源,初出山时为漾水,通过疏导,东北流经陕西沔县西南合沔水,又东经褒城,以下才叫汉水。远看山上,树木只有很小一点;近看江水,清澈见底,连沉入水中的碑上的文字,都能辨认清楚。
郦道元《水经注》载:“汉中记曰,嶓冢以东水皆东流。嶓冢以西水皆西流,故以嶓冢为分水岭。”《山海经》说“嶓冢之山,汉水出焉,而东南流注于沔。”《魏书》载,汉中华阳郡“嶓冢﹙县﹚,有嶓冢山,汉水出焉。”屈原《楚辞》称“指嶓冢之西隈兮,与纁黄以为期”, 认为嶓冢山是汉江之源,亦即汉江源头的中源。
行进在陡峭曲折的北嶓冢山,但见一个口如小肚大、大瓮般的山谷渐次打开,涓涓溪流声从幽深峡谷隐约传来,头顶是突兀的山峰直冲云霄。行至半山腰,就见溪流从悬崖上一个并不大的溶洞飞流直下,“山内有洞,宽数丈,深里许,为汉水发源处。水从下涌出,有声砰砰然,天将降雨,其声愈大如殷雷,洞外有石砌台数丈,为往时祭汉源行礼之所。”(《汉中府志》)。这,就是汉江源头的中源。
从嶓冢山起步的汉江,在平缓辽阔的汉中盆地展开,让莽莽秦岭和巴山交织的峡谷流淌出的万千小溪,与汉江汇合。南源的玉带河,便是溪流中汇入汉江的又一源头。
发源于嶓冢山箭竹岭水池垭的玉带河,呈“V”字形展布于宁强县东部。远眺河流如玉带蜿蜒,故在宁强境内称玉带河,在勉县境内称沔水,又名南河。自勉县新铺镇七姊妹山东流入勉县,在铜钱坝村与大安河汇合,在疙瘩寺汇入汉江。
以玉带河为正源的大安河,又成为汉江之源的又一溪流——陈家大梁的石钟沟水纳汉王沟水而构成的大安河,经大安镇在石窝金入勉县境,在炭场寺与汉江干流汇合。故而,中源的漾水与南源的玉带河在炭厂寺相会后,至北源的沮水铺与沮水相会,三源相汇后,汉江乃成。
中国科学院专家实地考察后认为,汉江三源的水系很不对称:北源海拔高、流程长,形成沮水等几条北源的主流,垂直汇入汉江干流;南源海拔低、流程短,水系不如北源区发育好。因而,按河流源头的径流量、河流长度等标准,南源玉带河应为汉江的正源。
文/楚建锋(教师、杂文家)
图源/视觉中国
编辑/姬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