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新晋“网红村”藏着千年古道、百年壁画和今日乡愁
新华每日电讯 2023-10-23 17:18

听说北京市石景山区模式口地区,依托京西古道和古建群落,保护性开发历史文化街区,因为老物件多、文化味足,且保留了原住民的生活气息,被纷至沓来的访客捧成了“网红打卡地”,记者带着好奇,前去探访。

9月1日,游人在模式口大街品尝美食  新华社记者 李欣 摄

10月的傍晚,模式口历史文化街区华灯初上。一头银色的雕塑骆驼从东入口的墙壁中穿行而出,昂首跟着前面的“驼队”。木质廊架上的驼铃灯随风响起,仿佛将人带回千年前的京西古道。

京西古道纵横于北京西部群山之中,曾是京城与周边地区联系的交通要道。古时,京西山中遍藏“乌金”,元、明以来,京城百万人家皆以煤炭为薪,这里出产石材,琉璃烧制闻名京城,运输全靠山中道路。拉煤运货的驼马日夜不息,拜佛还愿的人群往来穿梭,出征回师的队伍调度换防……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竟在坚硬的石面上挤出深深的蹄窝,向今人诉说着这里的繁华过往。

千年古道驼铃声声,“磨石口”为何改为“模式口”

模式口是京西古道进京的重要隘口,原名“磨石口”,因山中青石可做磨刀石而闻名,其历史可追溯至西周。京西古道商贸繁荣,带动了模式口地区服务业的发展,街上逐渐兴起大车店、杂货店、铁匠铺、药店、酒馆等。

傍晚凉风习习,三三两两的老人正聚在街头聊天。“小时候都是听着驼铃声醒来。”67岁的居民殷福生听说记者来采访,热情地要陪记者走一段。他说,自己小时候就住这条街,天刚亮驼队就进村了,李家出来卖面茶,冯家吆喝“烂蚕豆”,磨石口的一天开始了。

北京石景山模式口历史文化街区上的京西老学堂  (受访者供图)

驼铃声声,在老舍先生笔下,祥子也从这里走过。

殷福生自豪地说,1500米长的模式口历史文化街区文物古建非常“扎堆”。有法海寺和承恩寺2处全国重点文保单位,田义墓和中国第四纪冰川遗迹陈列馆2处市级文保单位,另有3个区级文保单位和普查登记文物12处,有价值的院落37处。

民国时期的“恒德成布店”,临街店面依然保留着一个世纪前的模样,内部却改造成了艺术文化体验空间;第一过街楼旧址现在是“网红”书店——京西书局;第二过街楼遗址晚上会投影出驼队载满货物走过街道的场景;核心地段的一处危房改造成传扬茶文化的“乘之堂”;古时驼队休憩、饮水的水井,现在变成了龙王庙小广场,可供居民纳凉、聊天。

青石路与投影灯交相辉映,灰瓦红漆与玻璃橱窗配搭和谐,模式口历史文化街区充满“古旧”与“新生”的时空碰撞,透着商业与“留白”的艺术选择。“13景、23院、93铺”每一处都力求精心打造、别出心裁、意味深长,每一处都不越位,使商业氛围与居住功能共生,让历史传承与民俗习惯共存。

“我小时候磨石口可没这么漂亮。”殷福生说,民国时期要给北京通电,线路必须从磨石口通过,时任村长李雅轩力主先把村子“点亮”,便有了北京第一个通电村。1923年,时任宛平县长汤小秋批准村子更名为“模式口”,取“各村通电模式”之意。

京西老学堂西侧,至今矗立着这位村长的雕像。在他的努力下,京师华商电灯公司不仅为模式口村通上了电,还给村里捐建了一所小学,让“光明”带来文明。如今,龙王庙广场东侧仍旧屹立着当时用过的木质电线杆,见证着模式口的变迁。

在挂着大红灯笼的民宿“六如小筑”门口,店主赵中元正和几位街区管理人员说话。赵中元是一名设计师,原本被请来设计这个民宿小院,得知街区提前招商,因为看好模式口的发展,决定自己租下小院当老板。

北京石景山区模式口历史文化街区上一家名为“六如小筑”的民宿外的街景(受访者供图)

“我们在模式口创新了‘招商前置’,商户在设计阶段就能介入,避免了先建设后招商可能带来的改造成本。整体开发也可以提高效率、降低风险、压缩成本。”模式口历史文化街区的第三方管理者——泰福恒公司模式口项目招商策划部副经理聂瑛说。

“为了尽可能留住街区的历史风貌,我们按照‘一院一方案’的理念,每个点位都用心沟通、精心设计、齐心推进。”泰福恒公司模式口项目更新改造事业部总经理郑福海说,模式口历史文化街区由政府主导、国企运作、专业化团队运营,三者各负其责、各司其职,在互相配合、充分协商的基础上,让文物保护、居民生活、商业氛围都尽可能落实落优。

“之前以为客流主要是游客,没想到常有周边园区工作的白领在我这里长租,这能带来一部分稳定收入。今年以来,小院入住率能达60%左右,一个月收入一两万元。”赵中元说,如今自己在这里待的时间越来越长,越来越喜欢这里的慢节奏。

凉爽惬意的晚风中,阵阵驼铃荡去,熙熙看客逍遥……

不走拆迁重建“老路”,“无路可走”只有寻找新路

在模式口社区居民委员会门前,60岁的居民志愿者吴树英正在为游客讲解社区发展的历史。

她说,几千年的商贾要道,在模式口沉淀了特殊的商业文化,本地居民见多识广,一些有商业头脑的人,大多自己做起了买卖。

然而,占道经营、私搭乱建、污水横流、垃圾成山等问题也越来越突出……2010年前后,小偷小摸、溜门撬锁、煤气中毒等事情时有发生,“如果着火,消防车都进不来”,模式口村走入了发展“瓶颈”。

北京石景山区模式口历史文化街区上一家名为“六如小筑”的民宿外的街景(受访者供图)

因为交通堵塞和运输方式变革,驼铃声也从模式口消失了。

2010年前后,石景山区同样面临着一次转型。北京成功申办2008年奥运会后,首钢集团涉钢产业整体搬迁,几乎“带走”石景山一半的GDP,老的发展模式走不通了。

模式口到了不能不改的地步,但怎么改却一直没有定论。一是区里产业空心化、财政压力大,虽然中央和北京市对文物保护有明确的资金和政策支持,但是像模式口这样的历史文化街区如何改造,政策上还有很多空白,要干就得靠自己,靠改革创新,走出一条新路。另一方面,专家的意见建议、居民的诉求心愿,都要进行统筹考虑,让改造的每一步都经得起时间考验,对得起历史。

1月17日,游客在摆放着兔爷的石景山区模式口历史文化街区拍照   新华社记者 张晨霖 摄

2017年,一份重要文件改变了石景山和模式口的命运——《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明确,石景山区纳入首都中心城区,将建设国家级产业转型发展示范区,绿色低碳的首都西部综合服务区,山水文化融合的生态宜居示范区;《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还特别提出“站在完善首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体系高度去推进西山永定河文化带的保护利用”。而模式口地区正是西山永定河文化带上的重要节点。

“为了落实老城保护相关要求,我们逐渐明确了不走拆迁重建‘老路’,确定了保护性开发的思路。”石景山区委常委、常务副区长李先侠说。

按照“文物保护是核心,环境整治是前提,有机更新是遵循,民生改善是重点,业态提升是关键”的理念,石景山区各级成立工作专班,将街区改造作为培养干部、识别干部的重要载体。金顶街街道党工委书记马斌说,通过搭建“老街坊”议事厅、恳谈会等平台倾听民意、解决诉求,老百姓成了城市更新的重要推动者。拆除违建、疏解人口、修停车场、污水进管、“飞线”入地、煤改电等工作顺利展开……

9月1日,市民行走在历史文化气息浓厚的模式口大街  新华社记者 李欣 摄

模式口村社区党委书记杜健民告诉记者,社区梳理了垃圾站、配电箱、停车场等民生痛点100多个;市、区、街道多级联动,创新解决了2000余个大小难题,很多是过去多年想解决而未能解决的问题。

垃圾堆改成了小广场,无序发展的早市变成了整洁有序的街区、景致怡人的院落……

开发中遇到的最大难题就是平房确权。金顶街街道办事处副主任马兵说,由于历史原因,2002年石景山区整体实施“农民转居民”后,平房确权成了大难题。房屋不能确权,居民进行房屋修缮或重建不能办理审批手续,也无法通过产权引来资本,分享更多发展红利。

无路可走只有寻找新路。此前,《关于首都功能核心区平房(院落)保护性修缮和恢复性修建工作的意见》创新性提出,私房产权人自愿参与保护性修缮和恢复性修建的,建设完成后按规定办理不动产登记。石景山区创新使用这条政策,给模式口的保护性开发提供了重要依据。

如今,沿街的民房外立面全部免费改造,门脸房被统一趸租或者征收重建。殷福生家的房子交给平台公司出租,收入会根据市场行情适度增长。吴树英家的房子纳入了整体规划,正等待下一步改造提升。

古寺古树驼铃,留住乡愁就守住了文化根脉

过度喧嚣的烟火气褪去,历史的样子变得更加清晰。

由模式口北街上山,距今近600年的法海寺安静地矗立在半山腰。这座曾经的皇家寺院,藏着宫廷中最高级别画师所作的明代壁画,与敦煌壁画具有同等高的价值。为了让更多人领略这些精美的壁画,石景山区把山下一座茶棚改成了“法海寺壁画艺术馆”,用数字技术等比还原壁画,让观众看得更清、看得更细、看得更深。

北京石景山区模式口历史文化街区上的法海寺壁画艺术馆内游客参观的场景  (受访者供图)

“法海寺壁画当中最有名的人物形象是水月观音像,她从头到脚披了一件薄如蝉翼的白纱衣,观众既可以清晰地看到薄纱,还能看到白纱下面的肌肤、飘带、璎珞、纹饰等,画工超群。”讲解员庄瑞颜说,艺术馆用数字化手段对壁画进行了局部放大,观众可以清晰地看到细节:这件白纱衣由无数的六棱花瓣组成,每朵六棱花瓣中绘有48根细线,这才呈现出似有若无的效果。

“我们老居民最在意的就是老祖宗留下的东西别给整没了。”吴树英对游客说,法海寺门前有一座小石桥,桥下长着四棵百岁古柏。近几年,政府花钱整修了小桥,同时计划辟出新路让车辆绕行,以便更好地保护古树。这些事,让自己对社区的未来充满信心。

“我们成立了老街坊巡逻队、劝导队,为我们的美好生活护航。”吴树英爽朗地笑着说,2022年模式口历史文化街区荣获北京城市更新“最佳实践”案例,成了“网红打卡地”,自己因为介绍模式口,也上了电视成了“网红”。

入夜,游客渐渐散去,木质廊架上驼铃灯的响声变得更加清晰。

留住驼铃,某种意义上就留住了京西的乡愁,也守住了首都北京永续发展的一条文化根脉。

新华每日电讯记者  涂铭 丁静 阳娜

编辑/张鹏

相关阅读
ETF持续扩容 权益投资生态变局已至
中国经济网 2024-11-12
国家统计局:在全国范围内组织开展2024年人口变动情况抽样调查
国家统计局网站 2024-10-10
​2024年度总票房破350亿,《热辣滚烫》领跑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10-01
一年了,世人看清了什么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4-09-28
2024京杭对话“千年运河千里行”在北京起航
中国新闻网 2024-06-14
北京市2024年具有招生资格的高级中等学校名单公示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5-22
沈斐:2030年电动车数量突破1亿,“车电分离”会更省钱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4-29
“红通人员”屈健玲贪污案一审开庭
广州市中级人民法院 2024-01-31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