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份健康提示:请您注意以下9种疾病!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2023-07-02 12:30

夏季是传染病的多发季节,常见的传染性疾病包括:流行性感冒、手足口病、疱疹性咽峡炎、细菌性痢疾、狂犬病、急性血性结膜炎等。

另外,7月是暑假了,学生在暑假要警惕意外伤害,居民在夏日工作或外出时注意预防高温中暑、驱散蚊虫防止蚊媒传染病,本月依然要防范新型冠状病毒感染。

流行性感冒

流感患者和隐性感染者是季节性流感的主要传染源,流感的传播途径以飞沫传播为主,也可通过口腔、鼻腔、眼睛等黏膜直接或间接接触传播。在学校、托幼机构和养老机构等人群密集的场所易发生聚集性疫情。

如何预防

①打疫苗

接种流感疫苗是预防流感最有效的手段,可以显著降低接种者罹患流感和发生严重并发症的风险。

②勤洗手

勤洗手是预防流感传播最简单、最重要的措施之一。外出回家后,接触公共物品后,打喷嚏、擤鼻涕后,触摸口腔、鼻、眼睛前后,饭前便后等都应该及时洗手。

③避免接触有流感样症状的人

流感患者是最主要的传染源,家里有人感染流感,建议尽可能隔离,尤其减少与孩子、老人接触。不得不接触时,可佩戴口罩,以降低感染风险。

手足口病、疱疹性咽峡炎

手足口病和疱疹性咽峡炎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疾病。以粪-口或呼吸道为主要传播途径,传染性很强,传播快。

如何预防

勤洗手:尤其是饭前便后以及外出游玩回家后要用肥皂或洗手液和流动水洗手。

勤通风:居室应经常开窗通风,保持空气流通。

少聚集:建议在疾病高发的季节,尽量少带孩子到人多拥挤处玩耍,如室内儿童游乐场等。

勤清洁:经常清洗、消毒孩子使用的餐具、奶瓶、奶嘴、玩具等餐具和用具。

勤观察:留意孩子口腔、手、足、臀部等部位是否有疱疹或皮疹,如有,应尽早就医。

打疫苗:EV71是更容易导致手足口病例发展为重症甚至死亡的病毒型别,接种EV71疫苗(6月龄-5岁)可有效预防EV71感染引起的手足口病。建议在12月龄前完成接种程序。

远病患:手足口病和疱疹性咽峡炎都具有较强的传染性,应避免亲密接触病人,不建议跟病人拥抱或分享玩具、餐具、洗浴用品等,避免感染。

细菌性痢疾

又称为志贺菌病,是志贺菌属(痢疾杆菌)引起的肠道传染病。主要症状是发热、腹痛、腹泻、里急后重、黏液脓血便,同时伴有全身毒血症症状,严重者可引发感染性休克和(或)中毒性脑病。

如何预防

①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坚持不喝生水,不食生冷变质的食物。

②做好手卫生消毒,饭前便后及时洗手,特别注意饮食和饮水的卫生情况。

③我国主要采用口服活菌苗,对同型志贺菌的保护率约为80%。

狂犬病

狂犬病是由狂犬病病毒引起的一种动物源性传染病,狂犬病病毒通过患狂犬病的动物咬、抓伤,或者人黏膜、破损皮肤接触了患狂犬病的动物唾液、组织等进入人体,引起发病。病死率几乎100%。

如何预防

预防狂犬病的手段很简单,一方面给犬接种疫苗,提高犬的免疫率;另外,也要提高自我防范意识,避免被动物致伤,一旦致伤,要及时处理伤口,尽快就诊,接种狂犬病疫苗。

一旦被犬咬伤或抓伤,不要存在侥幸心理,要及时到狂犬疫苗接种门诊进行规范的伤口处置和疫苗全程接种,必要时,还须注射狂犬病免疫球蛋白。在就诊前,若有条件应尽快用肥皂水和流动清水交替冲洗伤口。

急性血性结膜炎

急性血性结膜炎也就是民间人们所说的红眼病,是一种传染性很强的眼病。其传染途径主要是通过直接或间接接触,接触了病人使用过的物品,如毛巾、钱币、脸盆、键盘、钥匙或门把手等。一年四季都可能感染红眼病,特别是夏秋季(6~10月),要注意防范。

如何预防

①注意个人卫生,不用脏手揉眼,给小孩准备自己的毛巾,不要和别人混着用,特别是在幼儿园的小孩,要特别的注意。

②不要乱用“预防性眼药水”,以免交叉感染。

意外伤害

暑期是儿童青少年意外伤害的高发期,家长的疏忽大意容易导致意外的发生。儿童青少年伤害发生的主要原因有跌倒/跌落、道路交通事故和烧烫伤等。此外,夏季和暑期也是儿童青少年溺水的高发季节,应格外引起重视。

如何预防

1.文明乘车,安全出行。

2.红灯停、绿灯行,骑车安全要注意。

3.不乱穿马路,过马路走人行横道线。

4.防火意识要常有,遇到火情不慌乱。

5.用电安全知识要牢记,电线电器不乱玩。

6.动物也会发脾气,被咬尽快去就医。

7.不爬高、不乱跳,湿滑的地面走路要当心。

8.游泳要到有专业救护人员的游泳池,需有大人陪同。

9.不玩火,使用中的电器不乱摸。

10.台风期间少外出,防风防雨防雷电。

11.使用电子产品有节制,不沉迷,防被骗。

12.出游注意安全使用游玩设施,不去危险地段。

高温中暑

根据往年气象经验,新区7月份出现35℃以上高温天气可能性较大;伴随梅雨季节,可能出现高温、高湿环境;露天作业或体质虚弱的特殊人群,如果不重视防暑降温,可能发生高温中暑。

如何预防

1.婴儿和儿童对高温敏感,而且宝宝们对不舒服的反馈往往不够清晰和准确,家长们要注意观察,及时帮助他们调节环境温度,及时补充水分,尽量避免正午外出和太阳直晒。

2.老年人体温调节功能减弱,对抗高温能力较差,高温天气下,应待在阴凉的室内,必要时打开空调降温;生活在农村地区的老人,应避免日间的田间劳作;独居老人,子女应给予更多关心,早晚各打电话问询。

3.慢性病患者人群高温中暑的风险要高于健康人群,要注意服用的药物是否影响体温调节中枢和外周神经,必要时可以咨询临床医生。

4.对于室外工作,应严格遵守高温作业时间要求:日最高气温达到40℃以上,应当停止当日室外露天作业;日最高气温达到37℃以上,40℃以下时,施工单位全天安排劳动者室外露天作业时间累积不得超过6小时,连续作业时间不得超过国家规定,在气温最高时段3小时内不得安排露天室外作业。因生产需要,不能按规定停止高温作业时,应强制员工规范穿戴长袖工作服、防护手套、劳保鞋、防护面罩等防护用品,应适当调整作息时间,采取“做两头、歇中间”的方法,严格控制室外作业时间。

蚊媒传染病

夏季高温高湿天气利于蚊媒孳生,新区历年蚊虫监测数据显示,6-9月是蚊虫活动的高峰季节,公园和居民区是白纹伊蚊高密度场所。蚊子可以传播多种传染病,包括流行性乙型脑炎(简称乙脑)、疟疾、登革热等。

如何预防

1.家中安装纱门纱窗,使用蚊帐、蚊香、电子驱蚊器、电蚊拍或家用杀虫剂杀蚊驱蚊。

2.水培植物的水要定期更换,至少一周一次,及时清理家中花盆、水缸、废弃罐子的积水。

3.外出时,穿长袖衣服和长裤,外露的皮肤及衣服上喷涂蚊虫驱避药物;避免在树阴、草丛等蚊虫较多的地方逗留。

4.开展环境整治,清除杂草、积水,消灭蚊虫孽生地。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

目前,奥密克戎变异株已成为国内外流行优势毒株,其潜伏期缩短,多为2-4天,传播能力更强,传播速度更快,具有更强的免疫逃逸能力。我国自去年底的一波疫情后,短时内人群通过自然免疫建立了较为牢固的免疫屏障,但病毒并未消失,一旦人群免疫力下降至低水平,或病毒变异,疫情仍有可能发生。

如何预防

1.积极接种新冠疫苗。在没有接种禁忌症的情况下,符合条件的人尽早接种疫苗。

2.继续做好个人防护,继续做好“防疫三件套”“防护五还要”。无论是否接种过新冠疫苗,仍要做好个人防护。坚持“防疫三件套”:佩戴口罩、保持社交距离、做好个人卫生。牢记“防护五还要”:口罩还要戴、社交距离还要留、咳嗽喷嚏还要遮、双手还要经常洗、窗户还要尽量开。

3.进行自我症状监测。如果出现发热、乏力、干咳等症状,先用抗原自测或核酸检测,明确是否感染。一旦感染,减少外出,相对独立房间居住,最好使用独立卫生间,如共用卫生间,使用后立即消毒。做好健康监测,每天早晚各1次体温测量。要减少与其他人面对面接触,与家庭其他人分餐。使用过的纸巾、口罩、一次性手套以及其他生活垃圾,放进专用带盖垃圾桶。必要时对症用药,服药时按药品说明书服用,不盲目使用抗生素。

如果持续出现三天以上的发热并不降温,有气喘、呼吸困难、氧饱和度下降,同时基础病变在原来的基础上加重的,建议应及时就医,并且联系社区医生。并且按照分级诊疗的方式及时转诊。就诊时注意首先尽量自我保护,不与外人接触,可通过交通工具,严重者救护车,最好自驾到医疗机构。

来源: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健康南昌、疾控U健康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将立刻删除,谢谢

编辑/王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