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关系”就能上大学?9名考生被骗80多万!
湖北之声公众号 2023-06-10 11:22

2023高考正在进行中,很多骗子也开始按耐不住,把目光投向了广大考生和家长们。每年高考前后,总会发生各种各样的涉考诈骗案件,各家媒体和职能部门也会在这个时候乐此不疲地强调不要上当受骗。这不,6月8日,一例典型的涉考诈骗案件再次在社交平台引发关注。

此前,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网曾公布了一起涉考诈骗案件,被告人刘某谎称自己与多家知名高校有“内部协议”,可以通过“预留名额”“计划内预留名额”“托关系”等多种方式,帮助高考分数未达到相应高校录取分数线的考生进入知名音乐学院或者国外名校就读,并承诺办理不成全额退款。

据了解,这位被告人刘某本身就是一个培训机构的负责人,被骗的家长大部分都在这家培训机构进行过培训,抱着投机和侥幸的心理,家长认为被告人有这样的能力和人脉,就轻信了他,刘某便成功骗取了9名高考学生家长共计80余万元。

最后,刘某被抓获,因犯诈骗罪被处以有期徒刑11年,并处罚金11万元。

现在看来,这个诈骗案件只要稍微多一个心眼,就不难发现其中的蹊跷,但为什么还是有这么多人中招呢?

武汉市公安局东湖高新技术开发区分局刑侦大队民警罗镕浩表示,这类声称有内部关系可以通过“打点”被录取的诈骗手段,是最常见的一种:“犯罪嫌疑人就是利用了考生和家长想要上好学校的迫切愿望,以及填报志愿期间的焦虑、急切心理,钻了其中的空子。”

都说,能靠钱解决的事都不是大事。但高考就是高考,全球最严、最公平的考试之一,钱是改变不了结果的!

警方提醒:正规的招生录取不会产生任何附加费用,凡是需要收取保证金、录取费、指标费的“招生指标”,都是诈骗!所以,不要再想当然。

针对高考诈骗,手段多样,罗镕浩也提出,这类诈骗针对性极强,就是在考试前后这段时间,针对考生和家长急切的心理展开的针对性的诈骗手法;而且隐蔽性也很强,很多嫌疑人发布的短信、网站,打来的电话都伪装得特别像真的,在考生和家长焦虑的情况下,很容易分不清真假,所以即使每年高考前后都会做防骗的宣传警示,但每年还是会有人上当受骗。

由于高考涉及考前准备,考试期间,以及考后查分、填报志愿、录取等多个环节,而每个环节都有可能产生不一样的诈骗手段,值得警惕。罗镕浩介绍,在开考前几天和考试期间,最容易遇到的诈骗方式为兜售考题和答案和兜售作弊设备。

警方提醒:高考试题属于国家绝密,其保管和运送都有严格的管理规范和措施。考生家长切勿心存侥幸,提高警惕,谨防上当受骗。

考试期间容易上当受骗的情况则是售卖号称吃了能聪明的“聪明药”。罗镕浩说:“这类药物大部分是像阿莫达非尼这样,与莫达非尼具有相同效果的一种神经中枢刺激性药物,是用于治疗睡眠紊乱的处方类药品,但它并不是能使人在短时间内变聪明的‘聪明药’。国家药品监督管理部门从未批准过提高智商等功能的药品。”

相较于开考前和考试期间的诈骗手段,考试结束以后到发放录取通知书期间,诈骗手段则更多,被骗的人群也会更多。

除了“声称有内部指标”是最常见的诈骗手段外,罗镕浩还表示,虚假查分网站也是被骗的高发区:“诈骗嫌疑人会通过短信告诉你可以有网站能提前几天查分,然后给你一个带有木马病毒的网站链接。点进去了以后,就让你录入银行卡号、密码、身份证号等个人信息,以此来套取你银行卡内的钱财。”

警方提醒:考生及家人查分时应认准教育部门指定的官方查分网址和查询方式,不要轻易点击来历不明的链接。

此外,还有一种较为常见的诈骗手段就是“伪造录取通知书”。嫌疑人会给考生寄去假的录取通知书,然后声称招生办给考生家里打电话,让考生提前交费来实施诈骗。

警方提醒:考生和家长在登录学校和教育部门网站时,要通过官网认证的链接进入,转账汇款时要通过多种途径核实账号真伪。

高考,是每个学生人生中的一次大考,紧张、焦虑很正常。但是,命运应该掌握在自己手中,不管结果好坏,考生和家长都应该对自己负责,敢于接受现实。所以,请相信自己,一切都应该按照正规的渠道和方式来做。

今天,2023年全国高考将落下帷幕,随后就是一系列的查分、填志愿和录取工作,可千万别抱有侥幸心理,给别有用心的人钻了空子。

编辑/朱葳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