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孩子怎么和其他孩子不一样?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06-07 13:30

近几年,社会对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关注程度日益增长。尤其当手机、网络在儿童青少年群体中被使用的频率越来越高,他们与家人的交流互动就越来越少,很多家长表示自己越来越不懂孩子心里到底在想什么,无法理解孩子的一些行为,亲子矛盾一触即发。

对此,北京儿童医院精神科主治医师赵青接下来为大家介绍几个常见的儿童青少年心理问题案例,以帮助家长朋友们更好地观察、理解和应对孩子的心理问题。

案例一:调皮捣蛋的A同学

A同学,男,8岁,小学二年级。老师反映他上课的时候总是心不在焉,左顾右盼、发呆或者小手经常抠来抠去。纪律也不太好,有时候上课说话,一年级的时候还会在自习课离开座位到处跑,就算是排队也是最不老实的那个。他经常和同学起冲突,往往因为一点小事就大发脾气,甚至和同学动手动脚。在家里A同学的生活也不太顺利,写作业非常困难,经常磨磨蹭蹭,边写边玩,粗心马虎更是家常便饭,把数字抄错、汉字偏旁写反。家长喊他做事情时也是拖拖拉拉,别人聊天时,他总是忍不住插嘴,把自己的东西收纳的乱七八糟,经常丢三落四。家长认为A同学是故意调皮捣蛋、不认真学习的,所以经常批评责罚他,因此A同学很容易沮丧。

心理科医生经过详细检查后,A同学被确诊为“注意缺陷与多动障碍”。给予改善注意力的药物治疗,一个月后来复诊,A同学在学校的表现有明显改善,不再那么多动冲动,上课和写作业时更加专注,能够按时完成作业。当家长认识到不是A同学主观故意犯错,而是生病了之后也不再那么严厉地指责他,对他更加包容理解,当A同学有小小的进步时,就表扬他,A同学变得比以前更有自信。

案例二:沉默寡言的B同学

B同学,女,13岁,初中一年级。B同学从小是个偏内向的孩子,凡事比较要强,她小学时成绩很优秀,凭借自己的努力考到了一流中学。入学后她发现同学们都很优秀,自己的排名远远落后,于是,她逐渐变得闷闷不乐,吃不香,睡不好,不愿意和别人说话。别人一开口她就很烦躁,回家就一个人躲在房间里,不是玩手机就是躺着什么都不干,曾经成绩优异的她现在连完成作业都很困难,有时烦的厉害就掐咬自己,甚至有过不想活的想法。

但是,这些内心的感受却不敢对家长说,以致后来她拒绝上学,家长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在B同学的要求下,家长带她来到精神科就诊。最后,B同学被确定为“抑郁症”,给予了相应治疗。

她的家长表示,自己以前不重视孩子的心理健康,认为孩子不缺吃不缺喝,能有啥压力,自从女儿生病后,他们经常会主动关心女儿,做她的倾听者。家长这才了解到原来她有很多压力,担心考不好没面子,希望获得别人的认可和表扬,有时同学之间搞小团体,自己融入不进去也很苦恼,所有的现实挫败感导致她过度沉迷手机,希望在虚拟世界中寻找刺激和成就。在接受综合治疗后,B同学的心情逐渐好转,又产生了学习的动力和信心。

案例三:C同学来自天才的烦恼

C同学,男,15岁,高中一年级。C同学从小就记忆超群,动手能力非常强,特别擅长拆卸和组装,而且对路线、公交车站名称过目不忘,背诵东西快又牢。但是他也有一些让家长很苦恼的缺点,他从小就很固执,自己认准的事就不能轻易改变,他不能很好地察言观色和换位思考,说话总是很直愣,丝毫不顾及对象和场合,他可能当面就说别人的坏话,或者把别人的玩笑当真,进而对别人恶意相向。他和别人的兴趣爱好不太一样,对机械类的东西痴迷,经常滔滔不绝地对别人讲述机械类的知识,哪怕别人表现的一点都不感兴趣,都丝毫不影响他的发挥。他没有什么知心朋友,只有那些和他有共同兴趣爱好的孩子才能和他关系亲近。他看待事情非黑即白,自己的原则性很强,因此他有很多看不惯的人和事情,经常抱怨,甚至冲动发脾气。

C同学的诊断是“阿斯伯格综合征”。家长表示以前就觉得这个孩子难带,以为天才都会有些个性,没有特殊关注,通过与医生交流及翻阅了很多书籍资料,了解到了这类孩子的特点,学习到了一些有针对性的教育技巧,希望积极调整教育方式,帮助孩子增加思维灵活性、社交技巧和情绪管理,增加社会适应性。

案例四:得了怪病的D同学

D同学,男,10岁,小学四年级。D同学是一个比较胆小、爱面子的男生,他总是希望在别人面前展现出自己好的一面,他的家长有时比较严厉,甚至会打他。有一次考试没考好,家长打了他,当时他害怕极了,次日,D同学出现下肢无力,连走路都摔跤,无法正常上学。家长带他到处就诊,做了很多检查,没有发现什么器质性问题,尝试吃了一些药物,也没有解决根本问题,这让家长一筹莫展,认为他得了“怪病”,甚至还请来“跳大神”的人给他“驱魔”。

D同学的病情时轻时重,家长带他出去散心的时候会比较轻,能在搀扶下走路,提到学习问题时比较重,下肢丝毫没有感觉和力量。最后实在没有办法,家长带他来到了精神科,D同学偷偷告诉医生,自己的学习压力很大,尤其害怕考试,因为考不好家长会揍他。自从自己生病之后,家长的态度有很大转变,不再强求他学习,对他关怀备至、有求必应,有时他都不希望自己病好。

最后D同学的诊断是“分离转换性障碍”,治疗一个月后,D同学能够正常走路,已回到学校正常上学。他的家长也积极调整了教育方法,D同学对考试的恐惧有所减轻。

文/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精神科:赵青

编辑/韩世容

相关阅读
品读 | 大家的文具不一样,但学到的知识是一样的
半月谈 2024-11-17
生活|接纳不完美,我们在不一样的未来等你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6-29
《鸣龙少年》:一个不一样的高三故事
中国青年报 2023-12-25
我的刘海 她的刘海好像不一样?
时尚COSMO 2023-07-07
浙江杭州五旬夫妇接力赴高原支教 想为当地孩子带来不一样的人生体验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2-12-16
父母眼中的孩子——“社交牛人” 竟然是孤独症?
北京儿童医院顺义妇儿 2022-10-24
骨龄和骨密度不一样?想要长高,这些事要知道!
湖南省儿童医院 2022-07-09
这个寒假,不一样!“双减”后首个寒假观察
新华社 2022-02-12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