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 高分纪录片《惟有香如故》:冷门不可怕,可怕的是假装热门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04-06 08:00

近日,历史剧情纪录片《惟有香如故》播出,获得了豆瓣9.3分以及B站9.9分的高分好评,不少文史爱好者称其为一部不容错过的好片。但与流行文化题材相比,这是一部相对冷门的纪录片,播放量刚刚过千万,弹幕不足两万条。

这部小而美的宝藏纪录片虽然只有五集,却拍摄了三年之久,足见主创团队的匠心所在,一条热评这样写道:“……好的东西总是很容易打动人,每一集里都有几处数次落泪。不是被剧情催泪,只是因美而触动。纪录片每集里讲的人物都不陌生,却以香为引,重新翻开了一些篇章,又认识到了一些不太为人知晓的另一面,而这一面细腻,又颇具色彩。”

该片片名《惟有香如故》化用陆游《卜算子·咏梅》中的“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片中则选取杨贵妃、李清照、苏东坡、黄庭坚以及华佗五位著名历史人物,分别对应瑞龙脑香、梅香、沉香、甲香及艾香,这五味香也正是五位历史人物的人生写照。

与同类型讲述古代香料题材的纪录片不同,它以独特的视角与表现手法吸引了观众,似乎打开了此类型纪录片的“新玩法”。每集片子平均时长为40分钟,开篇就直接切入历史重大事件,并展开了历史中不为大众所知的细节,而这些微小的细节偏偏就在历史上掀起过大的风浪……不少网友追完剧后,纷纷表示因为这部纪录片而对中华香道产生了浓厚兴趣,也有网友直呼,要去重读那几段历史。那么,在拍摄《惟有香如故》这部纪录片的背后,又发生过怎样的故事?

香是古代君子面对艰难选择时,一种本心的指引

在被问起为何选择拍摄以古代香料为主题的纪录片时,导演沈永鹏先是讲述了一段对香的理解:“我们天生喜欢香,极少喜欢臭。最早我们发明一个词叫‘香’,是想用这个词来说明某一种味道是美好的,所以中国古人就会造一些词语,如‘千古流芳’‘书香门第’,它用来阐明一种道义,弘扬一种正气。我认为香也是很多历史节点上,古代的君子需要去做一种艰难选择的时候,有一种本心的指引,他们认为这样做是符合天道的流芳之举。”

而选择以香料为拍摄主题的契机也在这段对香的理解中发生:“既然人类以天生的嗅觉感受来指引我们符合言行正气,那么选择以古代香料作为主题,既有意思也有意义。”

在确定了以古代香料为拍摄主题后,导演沈永鹏便开始在浩瀚如烟的史料中寻找自己计划拍摄的古人以及与之相关的香料。经过多次取舍后,确定了杨贵妃、李清照、苏东坡、黄庭坚以及华佗这五位历史人物。那么,新的问题出现了:这五位历史人物的命运究竟与哪一种香料有着密切的联系?

史料文献中,从来不乏对香料的记载,几乎每个古代文人都会用香,甚至有些人本身就是制香高手。在这些香料中,他们最喜欢的是哪一种?泛泛的喜欢肯定不行,因为它没有足够的深度,所以必须选择一种与命运交织的,甚至用香人自己都对它进行过深度解读的才可以。毕竟古人用香与现代人用香水有所不同,现代人多考虑社交气味,而古人自己就是香的主要品读者,所以这个香是个性化的,与古人的气质、内涵,甚至是遭遇都是可以匹配的。

经过多次研究,沈永鹏最终确定了杨贵妃的瑞龙脑香、李清照的梅香、苏东坡的沉香、黄庭坚的甲香以及华佗的艾香。这五味香,也正是这五位历史人物的人生写照。

寻香不难,难的是寻到“真香”

在这部纪录片中,每当播到焚香的镜头,观众就有些挪不开眼,而台词的解说更是动人心弦。如第一集《雨霖铃》探寻的是“杨贵妃之死”,开篇就以高力士奉李隆基之命,到马嵬驿为杨贵妃挖坟迁墓。但诡异的是,坟里几乎什么都没有了,只留有杨贵妃一直随身佩戴的香囊,香囊里装着她最爱的瑞龙脑香。这种香极为稀有,即使是在开元盛世,唐明皇赏赐给杨贵妃的,一次也不过只有十枚左右。“清凉,但并不刻薄;端庄,又不失缠绵。瑞龙脑就在这矛盾的夹缝中吐纳耗尽,最后连一抹香灰都不剩……”这种香的“炎凉”特点,恰恰暗合了杨贵妃在皇宫高墙内的权力斗争后被无情舍弃的命运。

拍摄这一集的时候,沈永鹏总觉得哪里不对劲。在测试使用了一年后,仍然让他心存怀疑,显然眼前瑞龙脑香的形态与气味并没有让他产生“通感”。为了求证香料的品类,沈永鹏再三比对了相关资料,发现测试使用的瑞龙脑香其实是量产化的一种冰片。而根据史书记载,瑞龙脑香产于酷热之地,是一种巨型树木体内凝结的晶体,这种天然的香料,绝不可能大量生产,更不可能如此廉价易购。

沈永鹏及其团队干脆推倒重来。史书上称进贡瑞龙脑香的来源是婆利国(史料对此解释不一,大致是今天的苏门答腊或文莱),于是他们四处探访,从赤道附近开始找起,终于在一年之后找到了与史书记载一致的瑞龙脑香。而那种植物也确实非常特别,几十米高,属于稀缺保护树种,这更加说明了一个问题:这种香料之所以是进贡品,实在是树种本身就生长不易。如果可以大面积驯化栽种,那么瑞龙脑香在古代就应该批量上市了。

当镜头拍向这千辛万苦寻觅而来的瑞龙脑香时,历史重现了。瑞龙脑香在香盘中受热时,下边消融上边结晶,呈现出一种冷热同体的奇妙景观。而这种现象,导演沈永鹏将之称为“炎凉”。而且这种香料因为晶体特性,受热后直接化为雪雾升华,没有黑烟,没有残余。仿佛人生哲理“赤条条来去毫无牵挂。”对此,沈永鹏感慨道:“你很难不把它跟人生哲理挂起钩来。”

有了第一集“瑞龙脑香”的经验,沈永鹏在拍摄后面几集的时候也更为谨慎,毕竟“真香”不易。

导演沈永鹏

镜头前就连呼吸都要控制

在纪录片的评论区以及弹幕上,不少观众会问一个问题:“导演和演员是去哪里学的制香?这也太专业了吧!”对此,沈永鹏称,其实他们根本就没有去什么机构学习过,完全就是靠自学,对着与香料相关的古籍一次次尝试:“《香谱》上已经写得很清楚了,按照那个来就行。只要愿意费这个工夫,多加尝试,你甚至可以做得比外面专门授课的都要好。”

在被问及拍摄制香环节中,哪一集的印象最为深刻,沈永鹏说是黄庭坚的甲香。甲香其实是有臭味的海螺厣片,但它在经受煎熬之后有一种神奇的转化能力,可以将所有香料团结起来,在水火交融中,释放出比原有香气更加浓郁芬芳的气息。

在拍摄甲香之前,沈永鹏研究了黄庭坚留下的那个香方。方子上有许多被涂改的地方,出于好奇,沈永鹏把涂改和未涂改的部分全部尝试一遍,最后再进行对比。尝试的次数多了,经验自然也就足了。香气转化的视觉呈现很多都是微观层面的,在显微镜头下,一切都变得非常敏感,拍摄者连呼吸都要控制。轻微的空气流动都会对内容造成干扰,更何况移动香料。

为此,在拍摄黄庭坚的甲香时,沈永鹏把一个微距摄影的小灯固定在千分尺台上,在显微镜底下对着半透明的甲片逐格拍摄,用一张张照片的方式拍出来,而光影的变化每一次都只有零点几毫米,最后再把照片经过后期处理合成视频。这种拍摄方法得非常谨慎,只要拍错一张照片,可能都得全部重来,而观众们看到的那10秒镜头,其实是足足拍了两天的成果。

这种细节的处理其实处处都可见到,精品不是一时兴起,而是长久细致的打磨。沈永鹏说他的剧本写得很慢,慢到被朋友们批评,但其实又很无奈。剧本中连机位转场、光影变化、音乐的起伏,甚至演员的小动作、视线、微表情都要提前写清楚。他坚持认为只有这样才算是胸有成竹,才不容易出错。但至于有多少观众会看出其用心用意,那不是很重要,总之决不能在设计时偷懒。确实,就像《如梦令》李清照的梅香,开篇就讲述了年近半百的李清照在逃难中与一个低级武官闪婚,却又在一百天内揭发丈夫罪行以求离婚。在拍摄这场罕见的婚姻官司中,人物的矛盾在多数段落都相对含蓄,但镜头里随时出现的红梅却时时提醒着观众这段婚姻的突兀。在片子快结尾处,男女主角画面的强烈对比也是深入人心,网友评论:“李清照身板笔直,立在雪洞似的屋里,清光孤照,幽香无所挂碍。而接续这一幕的,是张汝舟抱头委顿,涕泪俱下,烛火只照得亮暗室富丽繁缛的一角。”

说到抠细节,最有趣的莫过于在每一场开机前,沈永鹏都亲自给演员演一遍对应的角色。“现在说起来是有点搞笑的,导演在演员拍戏前,自己先为他们演一遍。几乎每个演员都看过导演多次演练他们自己的戏。”聊到此处,沈永鹏不禁笑了,他表示虽然有人会觉得这么做很傻很多余,但自己却不得不这么做,因为担心出现与剧本细节不符的异化和冗余。

“妈呀这个转身”

在《惟有香如故》播放之前,导演沈永鹏在B站就有系列历史题材作品《老沈一说》,豆瓣评分为9.4,所以《惟有香如故》在刚播出时受到了一定的关注。而在《惟有香如故》的每一集评论区,都有导演与制片人的置顶留言,这让评论区活跃不少。沈永鹏称,自己经常登录上去看一下私信,能回复的尽量回复,而且在评论区,也常常会出现暖心的留言。

“我觉得最暖心,也最有意思的是有些喜欢我们作品的观众在替我回复问题,这个很有意思。评论区就像是个读书会,大家一起来聚会读书,有新人进来提问题,原来的老朋友就帮你回答了,关键是他回答的还特别在点上,这让我很开心。”除了评论区以外,沈永鹏也会看屏幕上的弹幕,这也是他在拍摄之前就很想跟B站合作的原因。如在《浪淘沙》这集中,讲述了苏东坡曾当廷以沉香的苦难抨击王安石变法,却又在十年后意识到变法的可取之处,再次成为最“不合时宜”之人。这件热门历史事件让观众很是激动,弹幕中出现了 “东坡粉”和“荆公粉”,两派为了“王安石变法”在弹幕中进行了激烈讨论。就像辩论赛一样。因为发弹幕的观众以年轻人居多,所以言辞有一种朝气蓬勃但又爱憎分明的态度。沈永鹏称看到自己作品上浮现的弹幕,很多都有一种新鲜的共情力。

当被问到最让沈永鹏印象深刻的弹幕时,沈永鹏的回答很意外:“弹幕中有很多颇有文采的,但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黄庭坚那集结尾时,有一句‘妈呀,这个转身’,看到后,突然心生感动。”这条弹幕是在《南柯子》那集出字幕时的最后一个镜头。画面中黄庭坚从山坡拄杖蹒跚而上,登顶后稍作平息,缓缓转身回望山下。这个细节,虽然是剧本里早就安排好了的,但在演员呈现后,沈永鹏看了还是很感慨。而此时突然一条弹幕‘妈呀,这个转身’说明观众也被共情了,这种正向共鸣经弹幕反馈再次回弹给作者。

第五集《青囊行》讲述了赤壁之战,曹军大败后,曹操写信怒斥孙权,坦言是瘟疫导致自己主动烧船退兵,却被周瑜恶意宣传利用。而“时值大疫”神医华佗却被下狱。影片从传说和《三国志》里的费解之处推演弥合多种可能的版本……这集弹幕中,有观众将其称为三国大片,也有观众通过弹幕表示自己对剧情内容的理解:“每人的立场都有合理性”“咱现代也在用艾草驱瘟避疫”“ 华佗何尝不是安天下之人,冰台引火烧身,可不烧身又何为冰台”……每当看到这些弹幕的时候,沈永鹏称这些发弹幕的观众不再是屏幕后的观众,而是参与到他作品创作里的人,给这部纪录片又赋予了一种新的感觉与理解。同时,还有一些网友对作品进行了二次创作,比如将高潮部分制成合集,或是剪辑部分戳心内容,也让作品拥有了再次传播的力量。

做不了西红柿,老老实实做黄瓜就好了

尽管《惟有香如故》在豆瓣以及B站打分持续升高,但依然有不少网友将其定义为冷门纪录片。对于冷门这个话题,沈永鹏表示他个人是有预期的,早在跟出品方谈合作的时候,就已经提出这部纪录片不是业内常规喜闻乐见的那种文娱作品,所以流量可能会不高。沈永鹏还做了一个很有趣的比喻:“冷门不可怕,可怕的是假装热门。对于所谓冷门我不是很介意很担心,只要内容符合你的预期。就像我若是黄瓜,我肯定就做不了西红柿,那我老老实实做黄瓜就好了,说不定也有人喜欢黄瓜。不要看西红柿正当季,就去做西红柿,搞到最后可能黄瓜都做不了。”

而作为出品方的高级顾问朱贤亮表示:“用户始终是第一位的。从内容创作的角度来说,我们需要对纪录片进行创新,而创新的过程也是一个探索纠错的过程。也许会引起一些争议,但创作者有自己的坚持和原则。”

在《惟有香如故》播出后,不少观众表示也要开始学着制香焚香,而近年来随着短视频的火热,社会上也刮起了一阵国潮风。在被问及如何看待国潮风,这部纪录片有没有宣传古代制香焚香这个传统雅事的想法时,沈永鹏说道:“想要弘扬中国传统文化,靠这一阵风是保不住的,因为除了营造环境外,最重要的是得有心境。”他认为想要学习古人的雅事,不是穿上汉服,点上香就可以的,而是要体会内涵,享受内心的宁静。单是靠一个噱头,是不长久的。

朱贤亮认为通过平台上的作品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十分有必要,也是一种责任。有时,一部优秀纪录片的播出,它的影响力并不是只在线上,而是一种线上线下的互动,甚至能影响到很大一部分的年轻观众。这正是做历史题材的价值与影响力,也是《惟有香如故》用了三年的时间,历经了种种困难也坚持拍下去,最终以精良的水准呈现给观众的原因。

文/金陵小岱  供图/沈永鹏

编辑/陈品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