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子(媒体人)
◎2020年的几个大活宝都是知识分子与粗人的结合体,天选喜剧人。李雪琴是学霸式的犯浑,“五条人”有着尹天仇式的对精英文化的向往,而“重塑”的华东一点不肯媚俗,但他的大小我之间有一种强烈的反差萌——大我是刻板的知识分子腔,小我则是单纯清新的小可爱。
◎看了两集《文学的故乡》,贾平凹和毕飞宇都有一个活络、善交际且八面玲珑的妈。善于写实的男人一般都深受母亲影响,只有女性才能听到各种家长里短。又如,小津也是终生守着母亲过。
◎简·奥斯汀的小说动机:每一座美丽的大庄园都在虚位以待一位衬它的女主人,她必须以赢得爱情的方式才能赢得它。庄园是乌托邦,爱情是路径。
(朋友圈跟帖:达西问伊丽莎白什么时候爱上他,她幽默地说:“也许就是见到庞伯里庄园的那一刻。”)
◎文人打笔墨官司,最核心的,还是用作品说话吧。晒出创作年鉴,即辨真伪。
◎《太白山脉》,描写朝韩半岛分裂前南部一个小村庄的土地革命和政治运动,像《白鹿原》一样,也是城头变幻大王旗,它还多了一道美军插手接管。林权泽是我很喜欢的韩国导演,拍土地革命这一块绝了。
◎最近把孙艺珍的电影都看了一遍,真正的明星建立了一套自我主导的神话体系。她的核心是柔弱的女尊,外表柔弱,却地位尊崇,比如末代翁主(类似于郡主)、国会议员的女儿、富家千金等等,或者秉持“大女子主义”,生活作风豪放,内心坚硬,她的电影都有一种男女角色错位的趣味。相比之下,国内女明星演的都是些啥,大老板的妻妾……
◎莎翁有不少恶作剧式的戏,恶搞/整蛊一个坏典型,最著名的有夏洛克、福斯塔夫等,情节安排与莫里哀相似。这些坏种通常都是男性,换作女性饰演,好像味道全变了。NT Live版《第十二夜》,由女演员反串饰演马伏里奥,一个媚上欺下道貌岸然的管家,给人一种猎巫的观感,不好。
◎《小岛乱世情》,也是NT Live出品,牙买加的年轻人去殖民地宗主国打拼遭到歧视,白人妇女生下小黑孩却不得不送人。英国的种族问题和殖民后殖民这些东西纠缠在一起,剪不断理还乱。戏时而浪漫,时而欢快,并不沉溺于痛苦中。
◎《断手斯城》,在河边听完网上直播的剧本朗读,鼓楼西剧场又多了一出好戏。马丁·麦克唐纳的人物总是又蠢萌又伤感,坏得恰到好处。
◎对比新旧两版“东爱”,91版莉香热情勇敢的后面,是无根的孤独,失群的落雁,完全的小可怜儿,因为东京发小全都跑到国外去了,剩下她独一个,眼下的都城被一群外地年轻男女盘踞;而新版莉香是新一代东京土著,特别知道自己要什么,懂得如何让自己处于不败之地。
◎1900年,易卜生的剧作《当我们死人醒来时》发表后,不到18岁的乔伊斯连夜阅读,写剧评,后几经周折发表,稿酬为12枚金币。之后,易卜生亲笔写信给他的英文译者阿裘,感谢转给他看乔伊斯的评论。文学大师的肯定给了年轻作者极大的信心。1906年易卜生去世,它成了他最后的作品,“死者复活”也成为乔伊斯反复写到的文学母题。
◎“五四”审父,所以苦大仇深。汪曾祺不一样,他早早摘掉了政治滤镜,像一个旁观者那样远远地欣赏父亲。
◎看《莫扎特》。“他从平凡中创造传奇,而我从传奇中创造平凡”,大反派萨列里起码非常识货,兼有自知之明,这一点已经胜出绝大多数自诩为艺术家的人。很多人两者都不具备,识人与自知。
◎《剧演的终章》,福山雅治饰演一位古典吉他乐手,痴迷于一个在西方工作生活、很矜持的中年女子,俩人仅有几面之缘,却爱得很深。反映了有着脱亚入欧情结的日本人,对日益撕裂的西方社会的无所适从。女的是战地记者,又遇到巴黎恐袭,眼睁睁看着同事被炸死,种种机缘都大大加剧了爱的进程。
◎在网上看青戏节直播,《带电的火花》,李建军导演作品,文献剧,非常喜欢,次日重播又欣赏了一遍。通过一个农民工一点点梳理他的父系母系族谱,搭建起了一个相当全面又感性丰富的人类学样本,令我想起大学时读过的人类学著作《金枝》。
2023.2.21
编辑/韩世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