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法救助:“一件事”带来三大转变
法治日报 2023-01-21 09:38

浙江桐庐,一座风光秀美、宜居宜游的山水画城,也是一座文明有礼、幸福和谐的温暖之城。

近日,杭州市桐庐县人民法院司法救助“一件事”应用正式上线。

据悉,2022年4月以来,桐庐法院聚焦司法救助这一民心工程,以“法助共富”为目标,积极回应社会关切,用心办好民生实事。该院主动承接“浙江全域数字法院”司法救助“一件事”重点项目建设,在充分发挥司法救助救急解困制度优越性的同时,主动延伸服务,为身处困境中的案件当事人架起司法与社会救助的“暖心桥”。

那究竟什么是司法救助“一件事”应用,它能做什么,又带来了哪些改变?

对此,作为该应用上线后的首批受益人徐某很有发言权:“我享受过司法救助,但因车祸致残且家中生活困难,一次救助依然不能解决我的困境。而我年纪大了,不知道到哪里申请、怎么申请社会救助。这次在法官的帮助下,不久就收到了4万元的社会救助金。”

与以往不同,主动发现救助对象、高效落实救助措施、真正实现救助托底,正是该应用所呈现的三大转变。

被动向主动转变 及时发现救助对象

在人民法院执法办案过程中,有的胜诉当事人因被执行人确无履行能力,胜诉权益无法得到保障;有的刑事被害人死亡,其家属失去重要经济来源。司法救助作为一项“扶危济困、救急救难”的制度,对困难当事人起到部分“托底”保障作用,充分体现了国家的生存照顾职能。

然而,传统的司法救助方式需要个案当事人主动提出申请,并且大多受限于承办法官的主观判断。这样不仅导致一些困难当事人因不了解救助政策和申请程序而无法及时获得司法救助,也使得法院长期处于被动受理申请、难以全面科学评判的尴尬地位。

为扭转这一局面,桐庐县人大法工委联合桐庐法院梳理、分析了近5年的司法救助案件,共同开展司法救助体系专项调研,推动解决制约司法救助工作的瓶颈。

2022年7月,在桐庐法院推动下,桐庐县成立了司法救助“一件事”改革协调小组,由县委副书记、政法委书记亲自担任组长,县委政法委、县司法局、县民政局等16家单位共同签发《关于建立司法救助“一件事”工作机制的实施办案(试行)》,从制度层面明确建立救助信息共享机制和常态化信息互通机制。

同时,借助信息化手段,根据司法救助需求抓取数据、比对条件、定位救助对象,使得司法救助真正实现智能化和效果最大化。

2022年10月,桐庐法院通过抓取县民政局低保、低边、特困在册人员信息,筛查显示李某系低保困难人员。李某与高某故意伤害刑事附带民事诉讼一案进入执行阶段后,因高某名下无财产可供执行,李某胜诉权益长期难以得到兑现。

执行案件承办人遂主动推送提示李某可依法申请司法救助。李某提交申请后,经承办人调查查明,李某已78岁高龄,因高某故意伤害行为造成其智力伤残四级,常年由其妻子照顾,家庭生活依靠每月低保补助金维系。随后,法院依法决定给予李某司法救助金两万元。

“以前受客观条件的限制,法官直接掌握案件当事人生活情况比较难,只能被动等申请人上门提交证明材料,现在与民政局等部门实现了低保、低保边缘、特困申请人相关数据的共享,获取信息十分便捷。另外,在办案平台案件信息特征一栏,需要救助的案件会被标记上醒目的‘救’字,当事人是否有难是一目了然了,法院也能及时伸出‘援助之手’”。该院办理司法救助申请案件的行政庭副庭长徐尔迅发出由衷感慨。

线下向线上转变 高效落实救助举措

“申请救助的当事人生活都比较困难,更有些年纪较大、腿脚不便的。‘一件事’应用上线后,当事人再也不用多部门来回奔波,我们内部合议审查也能实现线上异步,整个流程变得更加高效了。”受理司法救助申请的桐庐法院窗口工作人员介绍道。

文章开头的徐某因与钟某交通事故一案起诉至法院。2019年4月,桐庐法院依法判决钟某赔偿徐某256514.61元。徐某申请执行后,被执行人钟某仅支付2000元。

尽管徐某已获得过司法救助金两万元,但因其已年过六旬,大儿子还患有二级精神残疾,小儿子也是未婚收入低,家庭经济确实困难。同时,被执行人钟某也已是65岁高龄,一直从事环卫工作,收入微薄,无财产可供执行,且履行能力有限,徐某家庭生活困难局面一直未能转变。

2022年4月,桐庐法院启动司法救助“一件事”应用建设后,考虑到徐某现实情况,执行法官主动联系他在线申请。

窗口工作人员介绍,司法救助“一件事”实现了救助申请、调查取证、审查决定、资金拨付、救助联动等全流程、全环节线上办理,让数据代替群众跑腿。不仅节省了办事群众的时间成本,而且救助结果更加准确高效。

当司法救助插上了数字技术的“翅膀”,承办人只需通过平台一键即可生成《申请告知书》和《申请登记表》等材料,并将《告知书》《登记表》等材料电子送达当事人,告知并指导当事人申请司法救助。当事人按照告知书内容填写并提交《申请登记表》后,立案庭予以立案、移送。司法救助委员会办公室接收材料后,进行在线审查、异步合议、作出决定、办理拨款,程序流畅又快捷。

最终,通过人大代表联络站+“共享法庭”联合听案、联动救助,属地一名县人大代表主动向徐某提供社会救助4万元。

单一向多元转变 真正实现救助托底

一场交通事故,毁了两个家庭。小袁的父母在事故中丧生,留给他的是未成年的弟弟和年迈的爷爷与外公外婆,而肇事司机雷某也无力赔偿所有经济损失。

小袁申请国家司法救助后,考虑到其家庭生活实属困难。桐庐法院依法决定给予小袁等人国家司法救助金3万元。

2022年10月,在对该救助对象进行回访过程中,发现小袁虽已成年,但收入有限,其弟弟初一在读,爷爷中风身体欠佳,家庭开支较大,且家中房屋已经破败。

而被执行人雷某出狱后也已年迈,因有大额执行款无力支付,一直居住在外,事故发生前新建的宅基地房屋一直空置。经查,该房屋与小袁家的老房屋位处同一村。

为有效帮助该案双方走出困境,生活回归正轨,桐庐法院依托司法救助“一件事”和县人大常委会“‘三问’民生 共富同行”主题活动,积极为小袁、雷某等人寻求帮扶,最终以雷某支付5万元、房屋置换加社会救助21.5万元,彻底化解双方执行案件。此外,属地慈善基金还对小袁弟弟的就学困难予以定向帮扶,直至其完成学业。

老年救助对象“老有所安”,未成年救助对象“少有所学”。自司法救助“一件事”应用试运行以来,桐庐法院积极将改革项目融入县人大常委会“‘三问’民生 共富同行”主题活动,通过人大代表联络站+“共享法庭”方式开展联动救助,以司法救助撬动社会多元救助。

“司法救助‘一件事’打破了救助体系间的壁垒,让我们人大代表也有专门的机会为社会、为老百姓献出一点绵薄之力。”桐庐县的一位人大代表赞叹道。

“司法救助对困难群众来说往往是雪中送炭,但仅靠司法救助可能不足以解决救助对象的各种迫切需求。”桐庐法院司法救助委员会主任王华说,这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经济上的救助数额有限,一次司法救助难以维持其基本的、长期的生活需求;二是救助对象可能需要除经济救助以外的其他救助,比如心理疏导需求、法律援助需求、信用修复需求等,这就需要撬动更多的社会资源。

王华说,司法救助“一件事”致力于探索“1+N”的新型救助模式,与民政、教育、慈善等16个部门签署救助协作机制,汇集了近20项社会救助资源作为司法救助的有力补充,让司法救助更多元、更联动。

接下来,桐庐法院将在1.0版本实现救助金救助的基础上,继续上线诉讼成本救助、信用救助、社会救助、法律援助等功能模块,同时升级完善省市县法院三级联动救助功能和数据驾驶舱分析预警功能等,不断推动司法救助“一件事”改革项目迭代升级,积极打造更多让群众真实可感的典型案例,为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提供更多的生动实践。

文/陈东升 吴攸

编辑/倪家宁

相关阅读
“高效办成一件事”,政务服务更贴心
光明日报 2024-06-11
北京朝阳上线62个“一件事”场景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6-04
长春持续推动“高效办成一件事”服务改革
中国新闻网 2024-05-09
北京首个工伤“一件事”服务样板间落地昌平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4-30
大兴区兴丰街道政务服务中心推进“一件事”集成办事场景落地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4-11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