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法治日报》报道,有多款App打出“1元购”“0元购”的广告,号称支付一元乃至不用钱就能得到手机等各种商品,或通过下载软件、观看广告等获取免费抽奖机会赢取手机等商品,由此吸引了不少消费者,很多人入局后却大呼上当。
“一元购”看似一个大馅饼,实际上很可能是一个陷阱。乍看起来,“一元购”(或“0元购”)手机等活动非常诱人,但其实所谓的最新款苹果手机等商品只是商家画的一个大饼,只是吸引消费者上钩的诱饵,消费者以占便宜的心态瞄着悬在空中的手机等“大饼”,很容易掉进“坑”里。
分析消费者投诉的信息和媒体调查的情况,不难梳理出App运营商家的“一元购”套路主线——在宣传时打模糊牌,片面强调“一元购”或“0元购”手机等商品,不告知消费者获得相关商品的具体条件;对有意参加活动的消费者,再给出购买会员或拉人购买会员的前置条件,或者把会员开通费用宣传为商品价格,误导消费者购买会员;对购买会员的消费者,再给出“福利金”等代金的门槛条件,而消费者购买“福利金”的成本要远远高于相关商品的正常市场价格。相关的抽奖环节也以消费者购买会员为条件,且抽奖规则以及抽奖的关键信息不透明,完全由App运营商家暗箱操作,消费者很难中奖,也不了解真实的中奖情况。
在这些连环套路中,由于营销信息不对称,App运营商家居于主导强势地位,消费者则居于弱势地位,消费者参加“一元购”等活动是雾里看花,也很容易落得一个水中捞月的结局,知情权、自主选择权、公平交易权以及财产权益很容易受到侵犯,而商家的营销行为则很容易触碰虚假宣传、谎称有奖、不明示中奖概率、不公示中奖情况以及霸王条款等法律红线。
不能让“一元购”侵权乱象在网上野蛮生长,不能让“一元购”成为“套路购”,不能让消费者以权益损失为代价来验证“一元购”的侵权属性,有必要用监管手段戳穿“一元购”的侵权套路。市场监管、工信等部门以及消协应加强对“一元购”侵权问题的关注,积极处置消费者投诉举报,以消费者反映和媒体曝光的问题为导向,有针对性地开展排查治理行动,发现违法侵权问题,该约谈约谈,该处罚处罚,该整改整改,该下架下架,该曝光曝光,督促倒逼App运营商家增强法律意识,规范营销规则和行为,填平侵权陷阱,保障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俗话说,天上不会掉馅饼。消费者想薅商家的羊毛,而商家想薅消费者的羊毛,或想要消费者贡献的流量。App运营商家不是慈善家,“一元购”的商业动机是牟利,是赚消费者的钱。消费者面对网上满天飞的“一元购”“0元购”“XX元秒购”等违背市场常识的营销活动,应该看清活动的本质,多一些理性和淡定,少一些盲目和冲动。即便消费者确实有意参加某项活动,也应该多看看其他消费者的评价和意见,与商家充分沟通,全面详细了解交易条件和流程,做足功课,心中有数,切莫稀里糊涂地着了商家的道。而一旦发现商家的违法侵权问题,消费者就应及时向监管部门、消协投诉举报,既为监管治理行动提供线索,也给自己受损的权益增加挽回的机会,给他人提供镜鉴。
文/李英锋
图源/视觉中国
编辑/姬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