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城乡差异、老人的家乡情结等,导致中国乡村家庭在地域上严重分割,年轻人进城打拼,小孩子进城上学,老人驻守家乡。
以我家为例,我和孩子们在广州,我弟在呼市,弟媳和两个侄子在浠水县城,我父母在农村老家,我们一家人面对面团聚只发生在春节,且仅有寥寥十天或半月。
距离成为横亘于乡村家庭成员之间的大山,高度流动社会下的家庭情感割裂、空巢老人的情感空虚成为普遍问题,通行的解决之道是打电话、发微信、开视频。而安装摄像头,也开始在乡村流行起来,甚至出现一种舆论——“想爸妈,就安装个摄像头吧”。
换言之,安装摄像头俨然成为外出子女是否关心与孝顺父母的重要标尺。
母亲在摄像头下固执地张望,让我心如刀绞
两个月前,趁回家陪父亲过生日的机会,我也在老家安装了摄像头。第一周,父母和我都很兴奋,我们都新奇于这种交流方式,我们时不时隔空对话。但后来,几个细节触动了我。
我发现,只要我一开口,母亲就会习惯性对着摄像头问我:“你是哪位?老大还是老二?”我起初还因为母亲不能辨识我和我弟的声音而有点责怪她,后面才知道,摄像头里出来的声音受网络信号及天气等因素影响,声音会发生一定程度地变质。
母亲不能通过高处的摄像头看到我的模样,更加不知道我在哪里、在干什么、和谁在一起,而我对她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尽收眼底,了如指掌。可见,摄像头自带的“凝视”功能非常不对等,我可以通过“凝视”满足我的亲情需求,母亲却不能。
倘有人支招:“你在你广州的家也安装摄像头吧”,我将无言以对,因为心里有愧。
除了老家院子,我还在客厅安装了摄像头,但通常情况下,我看不到客厅的状况,因为连接线被父亲拔了,他的原话是“我和你妈吃个饭,有什么好看的”。每当家里来客人的时候,他才会连上摄像头,让在外面的我们看看家里热闹的场面。
一起被他拔掉的,还有对着房间的摄像头。以爱为名义的针对家人的关心乃至监视,基本上没有什么大问题,但一旦过度和过分了,变成全天候的实时监控了,就不妥了。毕竟,老人也有他的隐私,拒绝或反抗“凝视”也是他们的基本权利。
一个朋友告诉我,她有一次透过摄像头瞅见院子里有一个烟头,立马打电话过去,质问她爸是不是偷偷抽烟了;还有一次,她看到餐桌上有腌制的咸菜,她气急败坏,也是电话过去,对她那患有高血压的妈一顿猛批。不想,此举激怒了两位老人,老人一气之下卸了家里所有的摄像头,原话是“我扯了,叫你看个狗屁!”
可见,真正地关心与尊重老人需要有边界的“凝视”,而不是无限度的。
于我而言,最煎熬的时刻发生在母亲驻足在摄像头下,长久地张望着,一直等不到我或我弟的声音,她非常怅然地离开,嘴里还不忘骂我们一句,“我家的怪种是不是走了,又跑哪里玩去了?”
很明显,母亲甚至还以为我或弟弟故意不理她,但实际情况是我们压根就不在,或我们去忙别的事了。哪怕我跟她解释了很多次,我和我弟不能一直通过摄像头与她说话,我们只能在有空的时候,比如早餐或晚餐时才能和她聊聊,但母亲依然选择驻足,固执地张望。
每每看到这一幕,我心如刀绞。同时,我也特别羡慕那些在镇上或县城工作的朋友和老同学,因为他们可以周末带上儿女,带瓶酒、买些菜,捎点水果,回家与他们的父母小搓一顿,这不就是所谓的天伦之乐,以及触手可及的幸福吗?
填充空巢老人的情感空虚,需要政府、社会及家庭合力
乡村振兴如火如荼,科技下乡如日中天,但一个不争的事实是,我家的摄像头里永远也走不出我和我弟。面对空巢老人的情感空虚,怎么办呢?我认为总体原则与方向是进行各种“填充”:
常回家看看。年轻人应该克服困难,再忙也要挤出时间回家看看,至少春节和暑假期间要争取回家。不仅自己回,还得尽量带孩子一起回,因为老人牵挂的不只是我们,还有孩子们,创造机会让老人与孩子们见面,不断增进爷孙辈的感情。
探索弹性居住方式。对于性格开明、身体硬朗和适应能力相对强的老人,可以尝试和其沟通,譬如在老家呆三个月,进城呆一个月,然后再回老家。
加强老人与乡村教育的联系,形成良好的互补关系。一方面,发挥老人知识及阅历丰富的优势,邀请老人进学校、进课堂,给孩子们讲解地方历史和传统文化,以及农业生产知识与规律。另一方面,构建“老人+小孩”的“结对子工程”,让村里的留守儿童在有空的时候或周末去空巢老人家里玩一玩,和老人聊聊天、谈谈心,吃顿饭也行。
有几个紧急联络人。在外的年轻人掌握村干部、妇联主任、村民小组长、村里的小卖部老板(娘)、村卫生所医生的电话及微信,一旦老人有个三病两痛、缺食少穿什么的,都可以及时联系上,解燃眉之急。
基层政府在完善乡村公共空间和组建各种社团方面下功夫。公共空间营造方面,规划和建设村里的小广场,添置一些石凳、靠椅、健身器械、乒乓球台等,以及可供老人们休憩与闲聊的凉亭,在村头的池塘或大槐树下增设一些棋盘、石凳等。社团组织方面,以行政村为单位,成立歌唱、广场舞、乒乓球、羽毛球、垂钓等相关社团,不断丰富老年人的精神生活。
总之,空巢老人的情感空虚,并非家庭的内部事务,而应集聚政府、社会及家庭之合力,各方协作,通过各种内容与活动,不断填充他们的晚年生活,不断增强其自我认同感,提升幸福感。
编辑/孙政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