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2月15日,以“健康是新时代的家风”为主题的2021中国家庭健康大会在京召开。当日下午举行了“数字链接健康——守护家庭健康,关注防癌早筛”分会。相关部门领导、专家学者、权威媒体、健康企业齐聚一堂,共同探讨以“数字”为核心的家庭健康新模式,从不同视角分享防癌早筛领域的新方向、新变化。
本次分会活动由国家卫生健康委人口文化发展中心、中国互联网发展基金会指导,中国家庭报社主办,爱康集团、诺辉健康、泛生子、鹰瞳科技、瀚维智能医疗、基准医疗、强联智创公益支持。
健康中国行动推进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国家卫生健康委规划发展与信息化司司长毛群安在致辞中表示,健康中国行动启动两年半以来,人民群众基本医疗健康需求得到了更好的满足,对健康有了新的需求和期盼。伴随着老龄化、工业化、城镇化的发展以及居民生活方式的变化,癌症正在成为严重威胁个人以及家庭幸福生活的重要因素,我国癌症防控的形势仍然十分严峻。将健康场景聚焦于家庭,以数字化作为健康发展的探索路径,助力癌症防治行动进一步落地基层,是助力健康中国战略落地实施的积极探索,更是助力家庭健康建设走深走实的有力实践。
爱康集团创始人、董事长兼CEO张黎刚发布了《2021版北京百万城市人群健康报告》。报告指出,在2020年北京市接受爱康集团体检服务的近122万人中,颈椎异常在北京城市人群中的检出率最高,为68.09%,往下依次为体重指数增高、骨量减少/骨质疏松、甲状腺结节、脂肪肝和颈动脉异常,检出率均超过3成。在人员构成上,男性比女性多。在年龄分布上,最多的年龄段在30岁到39岁(占比36.25%),20岁-29岁(占比25.93%),60岁以上仅占9.68%,居于最末。张黎刚表示,希望借助城市人群的报告发布,唤起更多市民、居民对自身健康的关注。
癌症防治行动是健康中国行动15个专项行动之一,加强癌症防治,降低癌症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是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的必由之路,早筛、早诊、早治是关键所在。
全国政协委员、国家卫生健康委癌症早诊早治项目(农村)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内镜科主任王贵齐表示,我国结直肠癌发病率高,早诊率低,五年生存率治疗效果差,结直肠癌给国家、个人、家庭和社会的负担非常沉重。如果人们知道自己是高危人群,有高危风险因素,用常卫清或者内镜做筛查,可能就能够挽救自己的生命。他强调,有些肿瘤可以靠戒烟限酒改变生活方式预防,有些肿瘤可以通过筛查、早诊治愈。
眼睛被誉为“心灵的窗户”。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副院长魏文斌进行了《“小眼睛大健康”——基于人工智能实现眼与全身疾病预警》主题分享。眼睛作为全身唯一可在直视下窥见血管和神经的器官,是全身健康的窗口。在监测身体健康状态方面,眼睛发挥着重要作用。目前,通过眼底AI技术可以评估多种疾病的患病风险。
发现一例早癌可以挽救一个家庭,发现无数的早癌才能实现国民健康长寿。北京佑安医院肝病消化中心主任丁惠国表示,肝癌在国内所有癌症发病率中排位第五,大部分病人发现时处于中晚期,没有根治性治疗的机会,反之则亦然。以肝硬化患者为例,肝硬化患者经过早期治疗后,肝癌年发生率在1%左右,如果不治疗,他们的肝癌发生率则超过5%甚至到10%。因此,肝癌是可以预防的。
脑血管与人体健康密切相关,以急性发病居多,关注前期危险信号、做好早防早筛极为关键。世界神经介入联合会执委、中国医师协会神经介入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外科主任张鸿祺表示,目前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在高强度繁忙工作中突然倒下,给社会、家庭造成极大的痛苦。而在体检中,很少有人去检查脑血管。他呼吁人们及时关注自己脑血管的状态,花小钱预防卒中。
早期筛查是提高乳腺癌治愈率的最重要手段,超声检查在日常的疾病诊断中正在发挥着重要作用。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二医学中心超声科主任、中国民族卫生协会超声医学分会会长李俊来介绍,影像学中,B超通常需要医生手动操作,是最难以标准化的技术,但最难标准化不等于不能信息化,目前国内已经生产出智能乳腺超声机器人,期待它能够造福更多中国家庭。
“肿瘤指南者”创始人、成都肿瘤指南者互联网医院院长宋永春认为 “互联网+医疗卫生”的服务模式,不但让医院达到了治病救人的目的,也让医生尽快学到了该有的医疗技术。通过提供数字化、智能化的线上照护场景,许多患者足不出户也能享受到一流的健康问诊与照护服务。
本次分会活动还开展了“癌症早筛助力家庭健康” 和“人工智能助力家庭健康”圆桌论坛,并启动“家庭健康防癌早筛计划”。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蒋若静
编辑/毛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