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古文名家你都知道谁呢?韩愈、柳宗元、王安石、苏轼……没错!唐宋时期着名的古文名家当然有大家熟悉的唐宋八大家!但是,你知道吗,在唐代还有一个重要的古文家,他在晚唐至北宋中期曾与韩愈并称为“韩李”,与韩愈被称为“韩文公”一样,他被称为“李文公”,他就是李翱。
李翱(774—837)字习之,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县)人,西凉武昭王李暠的后裔,唐代着名思想家、文学家。他自幼“勤于儒学,博雅好古,为文尚气质”,早年师从古文家梁肃,后与韩愈交游,互相勉励期许,关系在亦师亦友之间,是古文运动的中坚力量。
李翱像
李翱是典型的儒家文人,在思想上为崇儒而反佛,但又积极吸收佛学见解,提出“复性”主张,对宋代新儒学的产生与发展有重要影响。在文学上主张“文以载道”,强调文、理、义三者并重,提出“义深则意远,意远则理辩,理辩则气直,气直则辞盛,辞盛则文工”。他积极投身创作实践,尤其擅长赋文和碑传,其代表作如《答韩侍郎书》《高愍女碑》《杨烈妇传》等,文风颇似韩愈又别具风味,且反映出独到的政治和哲学思想,呈现出自然、朴实,重实事、少虚浮的特点,颇受后世推崇师法,宋濂甚至认为他“识高志伟不在退之下”。
或许李翱专为散文而生,北宋王深甫编订的《李文公集》所收作品几乎全是散文,而诗歌仅存一首,还因文字浅俗而被陈振孙怀疑是伪作:“蜀本分二十卷,集中无诗,独有‘戏赠’一篇,拙甚,决非其作也。”晁公武着录的十八卷本则直接不存歌诗:“集皆杂文,无歌诗,前有苏舜钦序。”这种极端的诗文比例,在唐代文人别集当中,可谓非常罕见,这也是本书径称《李翱文集》的理由之一。集中一点,登峰造极,诚非虚语。
不过,可别以为文章宿儒都是一本正经的“老顽固”,李翱一贯强调“创意造言,皆不相师”,题材和文风经常出人意外,如其杂着中的《何首乌录》妙用寓言笔法,虚构出村人何首乌采得神药的故事,对杂传文学有所发展,且多为后世医药文献所引用;《五木经》则详细记载了樗蒲古戏的形制和玩法,不但是一篇标准的说明文,还是玩具史和赌博史的重要资料。李翱还有一个广为流传的故事,相传他任朗州刺史时曾拜访玄觉禅师(一说为赠药山高僧惟俨),写下了着名偈语:“炼得身形似鹤形,千株松下两函经。我来问道无余说,云在青天水在瓶。”附会这样的传说,或许也与他的文学地位和独特风格有关吧!
介绍完作者李翱,接下来说说《李翱文集校注》的情况。本书是在原《李翱集》校点本以及收入“儒藏”之《李文公集》校点本的基础上增加系年注释修订而成,共计收录李翱文104篇(其中诗1首),补遗文8篇,诗6首,主要包括校点、笺注、补遗、附录四部分内容,是首部李翱文集的精校笺注本。
《李翱文集校注》的价值具体在以下三个方面:
校勘精审,文本可靠
明成化十一年冯孜刻本《李文公集》
《李文公集》版本源流比较清晰,仅有两个系统,即“无诗本”与“有诗本”。本书以国内现存最早的明成化冯孜刻本为底本,属于“有诗本”系统,以嘉靖舒瑞重修本、明末汲古阁本、日本文政二年本、冯焌光刻光绪本等重要版本为校本,另外还广泛参校《文苑英华》《唐文粹》《全唐文》等总集、两《唐书》《唐摭言》《八琼室金石补正》《唐诗纪事》等文献,且经过反复校勘核对,力保正文准确可靠、校记精审得当,以便读者参考利用。
注释详明,系年充分
本书注释,主要包括作品的写作年代、背景及与本文相关的人名、地名、职官及部分语词等,尤其系年部分充分吸收了罗联添《李翱年谱》、何智慧《李翱年谱稿》等系年成果,并充分利用郁贤皓《唐刺史考全编》、戴伟华《唐方镇文职僚佐考》等相关成果,对文集大部分篇目进行了系年考订,在诸家说法龃龉、值得商榷处,即根据文献资料,作出合理按断,但有些无法确考创作时间的作品,为谨慎起见,亦不强为笺注。人名职官部分,则结合作者交游情况和史料记载,力求注明文中的每位人物,正史有传者大多都注明卷数,以供查检。
内容完备,附录丰富
本书正文和补遗几乎已经囊括了李翱现存的所有作品,附录则更加丰富详实,分列有“生平传记”“书信赠诗”“序跋综论”“评论选录”“杂记摘录”五个部分。常见文献如韩愈《贝州司法参军李君墓志铭》《与李翱书》、欧阳修《读李翱文》《书李翱集后》、纪昀《四库全书总目·李文公集提要》等自不必论,还收录有邢让《李文公集识语》、毛晋《李文公集跋》、冯焌光《新刊李文公集跋》等各本序跋,以及胡应麟《题李习之集》、全祖望《李习之论》等名家点评,非常有助于宏观立体地了解李翱的接受史和研究史,可谓是“一书在手,不烦他索”。
来源:中华书局1912
编辑/韩世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