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记|七上双湖 见证我国海拔最高县之变
新华社 2021-02-18 14:00

位于西藏那曲市双湖县羌塘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核心的普若岗日冰川(1月15日摄)。平均海拔5000多米的西藏那曲市双湖县,是全国海拔最高县,被称为“人类生理极限试验场”:空气含氧量只有平原的40%,人均寿命58岁,每年8级以上大风天数200天以上……

夕阳下的普若岗日冰川一景(1月15日摄)。自2017年起,新华社记者先后7次前往双湖采访,见证了这个苦寒之地的4年之变。双湖人不断走向美好新生活的奋进历程,正是时代之变的生动注脚。

无人机拍摄的双湖县城(2019年12月24日摄)。2017年7月,随青藏高原综合科考队前往双湖,是记者第一次上双湖。从拉萨到双湖约900公里,出317国道,距离双湖还有200多公里的土路,沿途大多在羌塘无人区,几无手机信号。一条400多米的街道,两旁散落着一些低矮的房子,就是双湖县城的全貌。

双湖县无人区里的藏野驴(1月15日摄)。“双湖双湖,艰苦无双!”科考队员感叹。  已在双湖工作近20年的巴桑多布拉,对初到双湖工作的情景记忆犹新。  “2002年,我大学毕业分配到双湖。从那曲搭车去双湖,全是土路,路上走了4天。”“那时候住在一间土房里,墙体都掉土渣;窗户玻璃碎了,只能用塑料布挡着,冷得睡不着觉。”“路也不好,出一次双湖特别困难。2007年母亲病危,2008年父亲去世,我都没能及时回去。除了工作原因,交通条件差也是重要原因。”

入住前的山南市贡嘎县森布日村新民居(2020年7月29日摄)。2020年1月,当记者第4次到双湖采访时,“变”的气息扑面而来。崭新的柏油路铺展在无垠的草原上;宾馆全天候送电,人们不再有断电的困扰……2018年4月,投资12.7亿元的双湖公路通车;2019年12月,国家投资6亿元,双湖接入国家电网主网;2019年底,双湖县脱贫摘帽。

易地搬迁途中的双湖县牧民(2019年12月23日摄)。20世纪70年代,为了缓解草畜矛盾带来的生存问题,“十八勇士”挺进无人区寻找生机。德青在党和政府带领下,离开那曲市申扎县,向北迁徙300多公里,在双湖有了新家。2012年,国务院批复成立双湖县。

山南市贡嘎县森布日村一户村民在自家门前合影(2020年7月29日摄)。时代在变化,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也在不断变化。草畜矛盾的生存问题解决了,但因高寒缺氧、地处偏远,吃水难、上学难、看病难、出行难始终困扰着双湖干部群众,全县贫困发生率曾高达35%。

平均海拔5000多米的西藏自治区那曲市双湖县一景(1月15日摄)。“双湖一半以上面积在羌塘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草场以每年3%至5%的速度加剧退化。”西藏自治区林业和草原局副局长宗嘎提到另一个矛盾。

从双湖县搬迁而来的牧民行走在山南市贡嘎县森布日村街头(2020年7月29日摄)。2018年,西藏自治区党委、政府决定实施极高海拔地区生态搬迁规划,既为人,也为自然。2019年底,首批双湖县牧民南徙,来到海拔降低了1000多米的山南市贡嘎县森布日村。“过渡期里,年轻人还将在双湖放牧。等森布日配套产业成熟了,年轻人就会撤离双湖。”2020年8月,记者第6次到双湖时,杨文升说,不久的将来,双湖县将整县搬迁到森布日。

山南市贡嘎县森布日村街景(2020年8月24日摄)。春节前夕,记者顶着零下20多摄氏度的严寒,再次来到双湖,杨文升谈话间提到“双湖的新十七勇士”,说的是2017年17名退役士官主动到双湖工作,奉献青春。

藏北高原上的野牦牛(1月15日摄)。

一名技术人员(中)在指导山南市贡嘎县森布日村村民管理苹果树(2020年7月29日摄)。

藏北高原上的藏原羚(1月15日摄)。

图/新华社

编辑/杨小嘉

相关阅读
北京盛会见证中国机器人产业之变
北京晚报 2025-08-11
我国在建海拔最高拱坝取出世界最长“芯”
央视 2025-05-13
图记 | 海拔4000多米挖“黄金”
新华社 2024-05-27
海拔4500米重症病房见证生命奇迹
央视 2023-10-22
我国海拔最高风电场全容量并网发电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3-10-05
在世界屋脊安装风机!我国海拔最高风电场正式并网发电
央视 2023-08-03
图记|成都锦江七年之变
新华社 2023-07-13
他用镜头见证青藏高原生态之变
新华社 2023-05-08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