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2日,央视前著名主持人王志创作的“质疑式采访”系列图书首发式暨分享会在北京雍和书庭举办。北青-北京头条记者注意到,中国工程院院士、“共和国勋章”获得者钟南山为王志这套新书作序。
他在序言中回忆道,王志是“非典”中第一个走进重症监护室病房的记者,“我能感觉到他是在很直接、很迫切地探求事实真相。可以说,那次采访对我和他后来的发展都有很大的影响,如果没有王志这样的记者,我也许会在曲折中走得更久。”
我能感觉到他是在很直接、很迫切的探求事实真相
钟南山在文中称,在他接触过的众多记者中,王志是很优秀的一个。 2003年“非典”正严重时,王志来到呼吸所,找过他很多次。那时候治疗的任务很重,他一开始是不愿意接受采访的,但他就跟着他,他去哪儿他也去哪儿。“我问他:ICU 你也敢进吗?其实我是想试他一试,但没想到他丝毫没有犹豫。我说:‘行,你和我去吧,我们现在有经验了,万一感染了我给你最好的照顾。’这是玩笑话,但当时的形势确实还很严峻。于是他成为‘非典’中第一个走进重症监护病房的记者。 ”
后来钟南山去北京开会,在返回之前,王志又一次找到他,他们进行了一次坦诚的对话。围绕疫情形势、病原体、国际协作、医患关系,他们聊了不少敏感甚至“危险”的话题。在对话的过程中,他能感觉到他是在很直接、很迫切地探求事实真相。“他想从我这里知道,也想让观众知道,当时‘非典’真实的情况究竟是怎样的。可以说,那次采访对我和他后来的发展都有很大的影响。如果没有王志这样的记者,我也许会在曲折中走得更久。 ”
通过采访,王志改变了很多人的命运。钟南山也曾想过,他的采访为什么会有那么大的影响力?其中当然有时代进步的因素,也与央视这个平台有关,但他想其中最关键的,是他对自己的职业有一种执着的热爱。只有肯锲而不舍追问真相的人,才会那样提问,才能做出有深度、有力量的采访,即使过去很多年,那些对话仍不过时,仍然能给人们带来思考和启发。
钟南山认为,从某种程度上来讲,记者是另一类医生,他们是给社会听诊号脉的一群人,所以他敬重记者这个职业,他们所承载的信任、肩负的责任,意义重大。他与王志惺惺相惜,大概也是因为他们的职业有许多共同之处。
“首先都要尊重事实,不能说假话。医生说假话是会要人命的,记者虽然不直接面对生死之事,但是从长远来看,记者说假话甚至会有更严重的后果。现在人们越来越依赖媒体发布的消息,记者能不能及时报道、准确报道,会直接影响事态的发展。”钟南山在文中写道。


保持质疑就是保持清醒,坚持质疑就是坚持独立
在他看来,记者与医生都要敢于质疑,在工作中多问几个“为什么”和“是真的吗”,而不是全盘接受先前的经验或权威的论断。这考验个人的心智,也需要有足够的勇气。
这次的“新冠”肺炎疫情给全世界都带来严重的冲击,这是全人类共同的战斗。“我们可以看到,不同的国家会有不同的应对方式,但无论在何种体制之下,无论面对怎样的压力,对于流行病毒这样可怕的敌人,我们必须要有追求真相的决心和勇气,在疾病发生的早期就强力干预,只有这样,这场惨烈的战斗才能早一点结束。”
“记者也是如此。在疾病暴发的时候,那些明知危险还冲锋在前、面对压力仍仗义发声的媒体人是十分值得敬佩的,如果能多一些敢说真话、能说真话的无畏的记者,我们的社会也就能更健康,更有抵抗力。”钟南山坦言。
王志这部作品名叫《质疑的力量》,事实上,保持质疑就是保持清醒,坚持质疑就是坚持独立。质疑是王志独树一帜的风格,这种风格的底色是执着与无畏。透过这些采访实录,我们可以真切地了解到他为何质疑、如何质疑,以及他在质疑的采访方式背后所坚持的平等观念、独立思考原则和对职业精神的苛求与坚守。
在文末,钟南山这样写道,“我们身处于众声喧哗的时代,媒体和采访者越来越多,但并非所有的声音都铿锵有力,也并非所有的记者都愿意为公平、正义大声疾呼。时代需要王志这样无畏、敢言的记者,在追问真相的过程中,他从未妥协。我衷心地期待有更多的记者拥有质疑的决心和能力,多一些‘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锐气,用良知和担当记录下真实的历史,将求实、求是的精神传承下去。 ”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张恩杰
编辑/乔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