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北京到拉萨,援藏教师苗苗最喜欢看漫山遍野的格桑花,在她心里,每位藏族学生就像是格桑花的种子,在老师的培养灌溉下,可以绽放出绚丽的花朵。多年来,一批批援藏教师在高原上挥洒汗水,只为让祖国的花朵开得更灿烂。
2014年秋季,北京率先以成建制教育援藏模式,向拉萨北京实验中学选派第一批50名援藏教师,开创“组团式”教育援藏的先河,6年来,已累计选派援藏教师四批234人次,规模在各援藏省市中首屈一指。在援藏团队努力下,2019年,拉萨北京实验中学和拉萨市北京中学同时被评为首批西藏自治区示范性高中。2020年高考,两校上线率均超过99%,本科率达到80%,得到了当地教师、家长和学生的广泛认可。
■因材施教
将教学理念融入当地学情
去年8月,化学教师苗苗第一次来到雪域高原,在拉萨北京实验中学开始为期两年的教育援藏之旅。在新学年教师岗位意向表中,她毫不犹豫选择了高三。“我最大的心愿就是将每位学生送进理想大学的校门。”她说。
开学后第二个月,班里转来一名女生,第一次化学考试,只考了十几分。“经过了解才知道,这名学生家庭经济困难,这样的学生更需要老师的关心呵护。”苗苗开始在课上有意让她多回答问题,课下用休息时间为她补课。在苗苗的帮助下,这名女生的成绩有了明显进步。在拉萨市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中,她的理综成绩跃居班级第三,性格也开朗了很多。
50岁的邹志是年龄最大的援藏教师之一,在拉萨北京实验中学,他每周至少要给3个班级上18节数学课,这样的工作量在平原都属于高负荷,更何况在海拔3000多米的高原。但面对高反带来的种种不适,邹志从未请过假,甚至下班后留在办公室给学生补课。在和孩子们的聊天中,他发现很多孩子对大山外的世界认知有限,因此他还计划开设一门选修课,帮孩子开阔眼界。
援藏体育教师结合学情调整教学内容,开设空竹社团课;德育教师引导学生们根据自身兴趣参加社团,参与各类比赛……
■以教脱贫
支援拉萨改善办学条件
傍晚的下课铃声响起,拉萨市北京中学校园里热闹起来,身穿校服的孩子们走出教学楼,有的奔向操场,有的走进图书馆,有的来到机器人教室……今年暑假,拉萨市北京中学完成了校区搬家,从旧校区到新校区,学生们的课余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拉萨市教育局副局长、北京援藏教育领队周凯介绍,拉萨市北京中学白定新校区校园文化整体建设项目是北京教育援藏中最大的一笔市级投资项目,共投资320万元,项目包括德育宣传教育区、校史陈列区、京藏文化交流区、学生作品交流展示区等功能区域的打造,项目惠及三包生(包吃、包住、包教)约1600人,建档立卡户约150户。
围绕以教脱贫这条主线,北京不断支援拉萨改善办学条件、优化文化氛围。今年北京投入50万元,支持拉萨北京实验幼儿园(农村园)改善办学条件,采购大型玩具和空调等,惠及农户子女310人,并增加学位60个;同时投入100万元,支持拉萨一职建设汽车综合检测实训室,每年可培训专业汽车维修、检测技能人员1000人次。“十三五”期间,北京市教育援藏项目共30余个,援藏资金达2.71亿元。
■资源共享
援藏模式不断创新
从北京开创“组团式”教育援藏以来,教育援藏团队不断创新组团援藏新模式,通过打破学校间的界限,重新整合援藏教育资源,让援藏团队发挥出最大作用。
通过学段间资源共享,北京实验中学的理科援藏教师到拉萨学生活动基地承担科技课的教学任务,解决了该基地缺少小学科技教师的困难;通过学校间资源共享,援藏教师开发的无人机、机器人课程面向全市学生开放,覆盖范围更广;通过区域资源共享,拉萨北京实验中学援藏教师承担的“京藏优质教育资源远程互动教学项目”,在教师远程培训方面取得显著成效。不仅如此,援藏团队还把河北援建的拉萨阿里河北完全中学纳入优质资源共享圈,努力探索教育援藏“京津冀一体化”的创新模式。在北京援藏经费支持下,拉萨市每年开展“感恩祖国圆梦北京”夏令营活动,组织学生赴京参加游学活动。
原标题:让高原“格桑花”开得更灿烂
文/记者 马婧
编辑/高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