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乡“鸡倌”的“蛋鸡经”
新华社 2020-08-10 18:53

戴着眼镜,皮肤黝黑,“鸡倌”刘涛正蹲在山坡上的草丛中,寻找鸡蛋,观察蛋鸡生长情况。几只蛋鸡溜溜达达来回觅食,对这位“伙伴”并不陌生。

刘涛是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东胜区罕台镇九成功村人,大学专业是畜牧学,硕士毕业后在山东、广东等地从事多年畜牧工作。2012年,他回乡创建昕农养殖基地,当上“鸡倌”做起蛋鸡养殖。目前,算上供应附近村民的鸡苗,刘涛养殖近3万只蛋鸡。

“原计划返乡创业带动村民参与,但开始时村民对养蛋鸡并不积极。”刘涛说。那时,村民李刚看着后生刘涛在养牛羊的地方养蛋鸡,心里直犯嘀咕。由于缺乏养蛋鸡的经验,村民都害怕“养砸了”。

为打消村民顾虑,刘涛精心养殖做示范。这换来了村民的认可,村民也开始小规模养殖蛋鸡。“我家现在养了180多只蛋鸡,光卖鸡蛋一年就能有2万元收入。”李刚笑着说。

村民收入多了,刘涛思量着如何带动贫困户增收。“考虑贫困户的实际,我们与贫困户签订了帮扶协议,实施起了‘借鸡生蛋’模式。”刘涛说。他口中的“借鸡生蛋”模式,是贫困户从养殖基地赊购蛋鸡回家养殖,依靠卖鸡蛋的钱增加收入。

虽“借到”蛋鸡,但有的贫困户视力残疾,捡鸡蛋成了难事;有的贫困户经常外出看病,一走十天半个月,顾不上养鸡。“这样下去不行,得想个更好的方式帮助贫困户。”刘涛说。

刘涛发现蛋鸡由谁养殖区别不大,而他还有技术和成本优势。2018年,刘涛实践起“借鸡生蛋”升级版——“代养”模式,蛋鸡名义上赊销给贫困户,实际由刘涛在养殖基地替贫困户养鸡、卖鸡蛋,通过卖鸡蛋的收入弥补养殖费用,利润则分给贫困户。

获得“代养”模式帮扶,罕台镇撖家塔村贫困户郝桂兰笑得合不拢嘴。因为经常陪丈夫外出看病,没时间管护蛋鸡的她咋也没想到通过扶贫干部对接,能享受到“代养”模式的收益。“我们省时省力,还能获得收入,心里面真是乐开了花。”郝桂兰说。

到现在,刘涛通过“代养”模式共帮扶罕台镇9户贫困户,每户年均增收1万元左右。在鄂尔多斯高原上,还有很多像刘涛一样的人返乡发展农牧业,带动村民增收,助力脱贫攻坚。如今,东胜区已全部脱贫。

夕阳洒向草地,蛋鸡咕咕叫着,刘涛望向远方。“将来我们想提高养殖技术,生产高品质鸡蛋,带动养殖户一起走上新台阶。”他说。

文/记者 李志鹏

编辑/董伟

相关阅读
蛋价高企是产蛋鸡不足吗?媒体:主因是饲料成本过高
经济日报 2023-04-04
大学生回乡“智能养鸡”年入150万
扬子晚报 2023-03-23
年供首都3500吨安全鸡蛋 延庆区建成良种蛋鸡产业集群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2-11-17
蛋价“反季节”上涨,蛋鸡养殖户为啥高兴不起来?
期货日报 2022-03-15
北京平谷助力内蒙古商都培育蛋鸡养殖产业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1-11-25
河北平乡霍林寨村:年出口花瓶10万个 编织花瓶促灵活就业
中国新闻网 2020-11-12
“百香”芬芳 “金鸡”报晓——赣南留车村的产业发展之路
新华网 2020-09-24
大湾区“菜篮子”带动“黔味出山”
光明日报 2020-09-07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