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全国唯一一位省级女政法委书记,王艳玲备受关注。
政知君注意到,8月5日下午,湖北省委常委、政法委书记王艳玲一行到湖北省公安厅调研全省公安工作。这是她上任后的首次调研。
全国唯一一位省级女性政法委书记
王艳玲,女,1962年9月出生,今年58岁,汉族,河南内黄人,研究生学历,理学博士,教授,1982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83年8月参加工作。
1978年10月,16岁的王艳玲到湖北医学院医学专业学习,毕业后回到了家乡河南,从那时起至2017年3月,王艳玲在河南前后工作了34年,官至河南省副省长。
2017年3月,王艳玲跨省到湖北任职,并跻身省级常委,在今年7月履新政法委书记之前,她是湖北省委宣传部部长。
2020年7月15日,王艳玲转任省委政法委书记,由此成为全国唯一一位省级女政法委书记。
“完全拥护、坚决服从省委决定”,在当天的干部会议上,王艳玲表态,将恪守对党绝对忠诚的政治品格,把党对政法工作的绝对领导贯彻到政法工作各方面全过程。
她履新后,至少有过两次公开亮相,一次是7月22日,在全国扫黑办的发布会上,通过视频连线介绍严金案情况(该案系全国扫黑办、中央纪委、最高人民检察院挂牌督办的重大涉黑案件)。
另一次就是昨天(8月5日),到湖北省公安厅调研全省公安工作。新闻画面显示,湖北省副省长、省公安厅厅长徐文海陪同调研并主持工作汇报会。
多说一句。
徐文海也是“新面孔”。他是今年7月24日履新的,此前,他长期在广东省工作,担任过深圳市副市长、市公安局局长。
提要求:继续从严治警
据官方消息,在湖北省公安厅,王艳玲一方面肯定了湖北省公安系统近年尤其是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所做的工作;另一方面,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她说:
要始终把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挺在前面,确保“刀把子”牢牢掌握在党和人民手中
始终把维护国家政治安全特别是政权安全、制度安全放在第一位
要全力化解“疫后综合征”
探索建立同省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相适应的新型警务机制
确保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圆满收官
此外,她还特别提到,要坚持“四铁”要求,打造公安铁军。
关注反腐的人应该知道,这几年来,湖北政法系统反腐工作持续发力,是全国政法系统反腐中的一大亮点。
以公安系统为例。
在省厅层面,湖北省公安厅原常务副厅长郭唐寅,湖北省公安厅党委委员、湖北警官学院党委书记(正厅级)董国祥,湖北省公安厅内保总队副总队长刘斌先后被查。
此外,在湖北省公安系统内,落马的还有:
1月9日,武汉市公安局原党委副书记、副局长刘菊生被查
6月12日,武汉市公安局原党委副书记、副局长夏建中被查
6月16日,武汉市武昌区委原常委、区公安分局原局长朱正兴被查
6月16日,五峰土家族自治县副县长、公安局局长郑寿智被查
6月17日,荆州市公安局监所管理支队政委陈再忠被查
7月29日,宜昌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原党工委委员、市公安局宜昌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分局原局长邓宏钦被查
这些“害群之马”,涉及的问题自然不少。
比如,郭唐寅曾“明知他人不构成犯罪,还利用职权指使下级公安机关予以刑事立案侦查”;董国祥曾“指使侦查人员解除冻结、查封犯罪嫌疑人的涉案款物,违法要求审判机关为被告人判处缓刑、不再追缴和执行生效判决所判犯罪财物和罚金”。
在这次赴湖北省公安厅调研时,王艳玲说,要继续毫不动摇坚持政治建警、素质强警、从严治警、从优待警!
强化管党治警责任,深入开展“坚持政治建警全面从严治警”教育整顿,筑牢信仰之基,铸就忠诚之魂,补足精神之钙,着力锻造一支有铁一般的理想信念、铁一般的责任担当、铁一般的过硬本领、铁一般的纪律作风的公安铁军。
“新面孔”
政知君注意到,包括王艳玲在内,今年至少有6位省级政法委书记履新,他们分别是:
3月,侯淅珉(曾任吉林省副省长)履新吉林省委政法委书记
3月,廖国勋(曾任上海市纪委书记)履新上海市委政法委书记
6月,张虎(曾任广东省副省长)履新广东省委政法委书记
6月,曾欣(曾任湖北省副省长、省公安厅厅长)履新广西壮族自治区政法委书记
7月,王艳玲(曾任湖北省委宣传部部长)履新湖北省委政法委书记
7月,罗东川(曾任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履新福建省委政法委书记
这些“新面孔”,面临着不少新课题,其中一个就是“从严治警”。
今年7月,中央政法委书记郭声琨曾主持召开会议。在那次会议上,郭声琨曾提出要求:
将违规过问或插手干预案件的“后门”堵死,把群众正常监督反映问题的“前门”打开,提升司法公信力。
要精心组织实施政法队伍教育整顿试点,适时在全国铺开,打一场刀刃向内、正风肃纪的攻坚战。
政知君注意到,除了王艳玲外,曾欣跨省到广西履职后,也特别提到了纪律问题。
据广西媒体报道,曾欣曾在6月30日至7月3日密集到自治区司法厅、国家安全厅、高院、检察院和公安厅调研。
他说,要“坚持不懈加强政法队伍思想政治、业务能力、纪律作风建设”“努力打造一支党和人民信得过、靠得住、能放心的政法队伍”。
资料 | 新华社 人民网 湖北日报等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孟亚旭
编辑/赵红信
校对/罗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