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的高考时间比以往时候来的更晚一些,不过莘莘学子往后都是要踏入社会,披荆斩棘、乘风破浪的,眼前这点小变数实在算不得什么。
说起高考,这条鱼跃龙门的进阶路比起千百年前的科举考试,还是爽太多了。
科举考试
科举考试可谓是古代的高考+公务员考。
在“科举”一词中,“科”是科目,“举”是选拔的意思,也就是分科选拔人才的考试制度。
科举创立于隋代大业元年(605),直到清光绪三十一年的八月初四(1905年9月2日)停废,在中国历史上延续了1300年。科举考试总共有四场,一场比一场难,他们分别是童试、乡试、会试、殿试,在古代想要做官,就得一路打怪成为王者。
初级:童试
童试,是官学的入学考试,也是明清科举的预备考试,包括县试、府试和院试三个阶段。
明清时期,士子报考之后,其身份就从白丁变为童生。童生不是年龄称谓,童生可以是儿童、青壮年,也可以是白发苍苍的老人,是对未考取生员(秀才)资格之前所有学子的统称。
童生面临的第一场考试叫做:县试。县试多在2月进行,要求有同村的五个考生互相连保,才能参加考试。
考试合格后才能参加下一轮:府试,府试试期多在4月。通过了县、府两级考试才算真正成为了一名童生,有资格继续参加童试终极考试:院试。院试录取的考生你一定很熟悉,叫做秀才,也叫生员。
从此开始,学子才算有了功名,进入了士大夫阶层,不仅可以免除差徭、见知县不跪,还拥有不能随便用刑、遇公事可禀见知县等特权。
但秀才也不都一样,分三等,成绩最好的是“廪生”,按月供粮;其次是“增生”,不供粮;再次是“附生”。秀才可以经过选拔参加下一级乡试。
中级:乡试
乡试三年一次,逢子、午、卯、酉年开考。在中秋节前后举行,所以乡试又叫“秋闱”。
乡试的地点在各省的省城,各省日期和内容都一样,如果遇到特殊庆典比如皇帝大寿什么的,会加试一次,称为“恩科”,考过了的,叫举人,考第一名的,叫解(jiè)元。
举人已有做官的资格,所以范进才会那么高兴。
前面刚讲了,乡试逢子、午、卯、酉年开考,其实其他年份也没闲着,逢丑、未、辰、戌年,举行岁试,目的是检测秀才们的学业水平。
按成绩分为六等,考末等将受处罚,考上一等的有奖学金,逢寅、申、巳、亥年,举行科试是秀才考举人之前的模拟考试。
考试后,秀才们的排名会被送到省城,作为参加乡试的依据。
高级:会试
应届和往届举人都有资格,参加乡试次年在京城举行的会试,就是我们俗称的“进京赶考”。
会试分三场举行,每场三天,会试的考试内容、形式与乡试基本相同,时间一般在二三月,所以会试又称“春闱”。
如果乡试有恩科,那么次年也举行会试,称会试恩科。
会试的录取者,叫做贡士,会试的第一名,叫做贡元或会元。
终极:殿试
能走到这一步的都是有才能的人,不出意外,前途是一片光明。
殿试又称“御试”、“廷试”、“廷对”等,通常在四月初举行,内容为对策和试帖诗,最轻松也重要。说它轻松,因为从宋朝起,殿试取消了淘汰制,本质上成为一场排名考试和录取百分率个位数的前三场比起来,简直easy到起飞啦。说它重要,因为它是科举考试中的最高一段,由皇帝亲自出题考试,首创人——武则天。
想要考得好成绩,字要好,貌要好,最重要的是心理素质要好。考完殿试,身份就从贡士升级到了进士。
在古代有种说法叫,“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就是说你五十岁考上进士那都算是年轻的了,新科进士分为三甲,一甲共三名,状元、榜眼、探花。
像“楷书四大家”柳公权、民族英雄文天祥、诗佛王维等都是当年的状元郎。不过最特别的状元,应该是傅善祥,因为她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也是唯一的女状元。
无论是现代还是古代,考试都是万千读书人,绕不过去的路。
对比了一下古代科举,小编觉得感觉还是高考好,男女平等、录取率高,考场还离家近。
编辑/王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