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推“无接触智能预检分诊”、安装智能门禁系统……7月7日,北青-北京头条记者从西城区了解到,该区15个街道124个社区,316个小区,388个防控卡口安装了小区卡口智慧门禁系统,借助“科技支撑”推进社区疫情防控常态化,率先深化落实全市智慧城市建设和数字经济发展部署,创新打造了新基建三年行动计划首个落地应用场景。
据了解,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让城市治理经受大考。西城区在今年5月份,就专门出台了《西城区加强新装备新技术应用,推进精细化治理和高质量发展赋能计划》。根据《赋能计划》,西城用三年时间推动新装备新技术在辖区内的全面应用落地,以实现城市基础装备全面升级,促进产业转型发展全面升级,赋能智慧城市建设全面升级。而首个落地应用场景就聚焦到了社区疫情防控工作当中。
相关负责人介绍说,该区15个街道124个社区,316个小区,388个防控卡口安装了小区卡口智慧门禁系统,通过三大运营商大数据和人脸识别等技术,助力常态化社区疫情防控工作。
首推“无接触智能预检分诊”
患者不需要再掏出手机扫描二维码,而是在一个智能化闸机前站定,通过“扫脸”直接实现了健康宝和身份信息认证,在体温测量正常后,按照语音提示如实回答流调提问,便完成了预检分诊的全部内容,而且全程不再需要医务人员面对面指引,在方便患者就诊的同时,真正解放了基层医务人员预检分诊力量。
据德胜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韩琤琤介绍,疫情期间,流行病学史的调查、查询到院人员的健康状态、身份信息登记、测量体温是各医疗卫生机构在患者进院之前务必做好预检分诊的四件事,而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平均每天接诊量超过1200人次,在每天超千人的接待患者中,九成左右为地区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这其中不会用智能手机的接近一半,虽然中心发动医护人员、党员参与到门口预检分诊工作当中,“但值守的人力仍然难以满足需要,耽误了患者的就诊时间。”
今年5月开始,德胜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创新提出利用人工智能信息化手段代替医务人员来完成预检分诊工作,在医院门口安装5组智能无接触预检分诊闸机,“只用5秒钟,就完成健康状况查询、登记和测温三件事。”韩琤琤说,“目前,德胜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门口的5个通道已经全部安装完毕,并投入使用。下一步将推广到7个社区卫生站,真正守好地区百姓的健康大门,降低感染传播风险”。
安装智能门禁系统 遇黑名单即报警
“通过人脸扫描,可在一秒钟内快速实现人员身份验证、非接触式体温测量、进出记录可视化、黑名单报警等功能即使面戴口罩,智能门禁也能准确地对人脸进行识别”,在丰侨公寓,金融街街道相关工作人员介绍说。
“居民站在门禁屏幕前,系统即可快速完成图像识别,如该居民正处于观察期,系统会发出提示。而后台工作人员听到提示,就可以及时前往进行管理、疏导。而待到观察期结束后,系统将自动删除到期人员信息。”金融街街道丰汇园社区已经在丽华苑试点安装了智能门禁,该社区负责人表示,此次统一安装的智能门禁,人脸识别精度高、测温精度高,误差小,而且与“北京健康宝”“市区街数据中心”等关联,本小区出入人员管理可以通过机器自动对来人面部进行识别,完成三方信息比对,能够快速、有效、准确地显示准入状态,具备可推广的实际条件。
金融街街道相关负责人介绍说,智能门禁的应用,让社区疫情防控常态化,有了进一步的“科技支撑”。目前为止,街道首批为31个有条件的楼房居住小区的39个卡口安装了智能门禁系统,各社区也正在有序开展信息采集工作,今后街道将会在辖区居民小区、平房院安装智能门禁,为疫情防控常态化增添安全锁。
西便门东里社区工作者指出,在安装智能门禁系统之前,小区门口的志愿者不仅要对进入小区的行人和非机动车驾驶员进行检查测温,还要时刻留心机动车的进出情况,所以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如今居民和非机动车驾驶员进入社区只需进行人脸识别,不仅能验证身份,而且还能检测体温。下一步,将随着系统的正常运行,逐步减少卡口值守人员数量和人力投入,实现人脸识别+体温检测目标,将最大限度地解放人力,缓解了社区工作压力。
筑牢社区安全屏障 统一录入部分快递外卖小哥“人脸”
“认证失败”,记者到西便门东里社区采访时,被小区的人脸识别系统拦在了门外。“不是本小区的居民‘刷脸’肯定进不来。”不少社区居民表示,人脸识别+体温检测防疫系统让他们有了更多安全感:社区的治安变好了,发案率降低了,人、车流量都减少了,孩子在小区里面玩都放心了。
值得一提的是,西便门东里社区为了满足社区居民的生活需要,结合本社区实际情况还统一将一批符合资质的快递和外卖小哥的人像信息录入了该系统,在确保社区疫情防控不松懈的前提下,让快递小哥也可以通过“人脸识别”,顺利进入小区,为居民进行无接触式配送。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解丽
编辑/张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