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7日一早,一则“浙江10万只鸭子出征巴基斯坦灭蝗”的消息冲上热搜榜首,引发公众的关注和质疑,中国蝗灾防治工作组表示,鸭子捕食蝗虫的方法不适合巴基斯坦。对此浙江省农科院官方微信公号也做出回应,称“牧鸭治蝗技术尚在研究探索中。”
事件
“鸭子军团”将出国灭蝗引热议
巴基斯坦曾因蝗灾于本月早些时候宣布国家进入紧急状态,根据巴方需求,中国政府已派出蝗灾防治工作组支援。
有媒体报道称,2月25日,浙江省农业科学院家禽研究室主任卢立志表示,日前,巴基斯坦两所大学已与他联系,就牧鸭治蝗研究与他合作。巴方已决定,派两名博士生来中国学习牧鸭治蝗技术。卢立志称他将尽快到巴基斯坦治蝗,计划将要出动10万“鸭兵”,而他推荐的是“国绍1号”鸭苗出征。
此事引发网友广泛讨论的同时还引发质疑,紧接着有媒体经多方求证得出此消息系“胡说八道”“子虚乌有”的回应。
观点
牧鸭治蝗方法不适合巴基斯坦
据央视新闻消息,26日,中国蝗灾防治工作组在巴基斯坦卡拉奇召开新闻发布会,专家组在回答当地媒体提出的中国政府是否会派大量鸭子到巴基斯坦来进行蝗灾治理时表示,从目前的考察情况来看,在巴基斯坦不适合采用这一技术,化学农药和生物农药的喷洒更有利于紧急治理巴境内的大面积蝗灾。
中国蝗灾防治工作组成员、中国农业大学教授张龙说,中国自古就有牧鸭治蝗的方法,但这个方法是在蝗灾小规模爆发和特殊的地理环境下使用,效果有限。目前巴基斯坦蝗灾大面积爆发,我们建议用一些紧急措施,比如采用化学农药治理和微生物农药等生物防治措施,目前比较成熟的微生物农药包括微孢子虫类和绿僵菌,这是可以大规模用飞机喷洒的快速有效控制蝗灾的方法。
回应
这种生物防治方法尚在探索中
对于诸多质疑,浙江省农科院撰文进行了回应。
文章称,上世纪70年代末期,我国开展草原蝗虫防治工作,主要有化学药剂防治技术和生物防治技术。化学药剂防治具有快速、高效、使用方便等优点,对迅速控制蝗害的发生、扩散起到了积极作用。但从环境生态的角度看,生物防治的需求也越来越大。牧鸭治蝗是一种值得探索的生物防治方法。
从试验情况看,鸭子对蝗虫的捕食能力较强,而且鸭子喜欢群居,纪律性强,适于群牧。研究表明,鸭子吃蝗虫是地毯式“搜捕”,对刚刚孵化出来的3-4天的幼虫更是情有独钟。
牧鸭治蝗作为一项环境友好型生物治蝗技术,利用鸭与蝗虫之间具有食物链关系的原理,把鸭群投放到发生虫害的草地上放牧,通过鸭取食蝗虫来有效控制蝗虫种群数量,使之保持在一定的种群密度之下,从而达到治蝗的目的。同时也会为地方家禽养殖、缓解动物性蛋白缺乏等提供一条经济有效的可持续发展路子。
巴基斯坦两所大学有合作研究意向
浙江省农业科学院家禽研究室主任、科学家卢立志研究员团队一直关注此类研究的探索。2000年,10万多只绍兴麻鸭就在他的牵线联系下,远赴新疆,协助开展蝗虫治理,取得了较好的成效,根据当时实际效果,每只鸭子平均每天可以吃掉207只蝗虫。
虽然,已有牧鸭治蝗的相关研究报道,但都缺乏系统的研究,在实际实施过程中也存在诸多的不足。因此,需要对牧鸭治蝗技术开展系统性的研究,确定最适宜的品种、日龄及放牧时间等,建立标准化、规范化的牧鸭治蝗技术,为蝗灾地区提供生态友好型的防治措施。
卢立志团队计划与新疆农业大学、南京农业大学等单位对牧鸭治蝗技术开展联合研究,巴基斯坦的信德农业大学和拉斯贝拉农业水产大学也表达了要与该团队合作研究的意向。
接下来,该团队还将联合昆虫生态学、草原生态学等方面的专家,将从不同家禽品种治蝗效果、不同品种鸭治蝗效果、鸭不同生长阶段治蝗效果、牧鸭治蝗技术要点、不同地区防治效果、采食蝗虫对鸭肉蛋品质影响、蝗虫生物学生态学、牧鸭治蝗处理对草地植被影响等方面进行研究,筛选出适应性好、治蝗能力强的鸭品种,制定牧鸭治蝗技术规范,并适时开展牧鸭治蝗技术示范。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宋霞
编辑/白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