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青年报
《数字抑郁时代》:生活需要在朋友圈晒吗?
北京晚报 2023-02-10 15:18

科技的发展、技术的革新对于人类而言意味着什么?答案是幸福。人们对于技术的最初想法就是希望它能使我们获得更丰富的幸福感,创造出更多使我们向往的可能性。然而,技术真的能给人“幸福”吗?

随着科技走进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各种便利后,一些从没预想过的负面感受,使得人们开始重新审视被科技改变过的生活。习惯了生活在手机掌控下的我们,当你的领导不分昼夜地跟你一遍遍指导工作时,你是否能想到以前的人们拥有下班“失联”的幸福。

技术的革新动力往往是人们的真实需求,有很多事情,技术只是提供了更为便捷省事的方式,我们最初认为这些更为便捷的操作可以解放我们的时间,给我们生活的真实世界带来更多的幸福。然而,走着走着我们却发现科技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更改变了我们对于“好”的感知,那些曾认为不重要的事,被科技挖掘出来让我们关注,并让其影响着我们的情绪。

对此,德国慕尼黑大学心理学博士萨拉·迪芬巴赫和媒体信息学博士丹尼尔·乌尔里希在《数字抑郁时代》一书中,长期跟踪研究互联网信息技术发展,从消费者体验、人类与技术的互动、积极心理学与幸福的困境等议题上,深入研究,找出人们对于数字时代、对于信息技术的困惑,并从中解决根植于人性的问题。

作者认为技术在时间和空间上移置了人们对认知的感受,肢解了意义、目标和行为。使人在过去和未来、想象和现实中不停穿梭,让人们的感受发生变化。书中作者举了这样一个例子,作者很乐意跟朋友们分享自己的生活,有一次她无比骄傲地把刚出炉的生日蛋糕图片发到聊天软件的朋友群里,虽然蛋糕品相一般,但却是作者亲手做的,她很想与她的闺蜜分享。结果一位闺蜜立刻在群里发了一张照片,照片上是一个完美的十层蛋糕,这个闺蜜还附文“烤蛋糕,我上周也尝试做了一次”。作者看到后,立马觉得自己把蛋糕发到群里是自作多情,本就不该发。

对于这种感受的改变,在某一瞬间自己感到满意,下一秒又觉得自己微不足道,这种对自我的追求并不是在技术出现之后才有的。但技术却大大加深了这种感觉的形成和威力,技术的革新让攀比变成了一件很容易的事,人们可以和远在千里之外根本不认识的人攀比较劲,转瞬之间就可以毁掉刚刚得到的幸福。这种不健康的攀比不是为了追求幸福而提升的自我,作者称为不健康的自我提升。在这里作者指出的盲点是,人们在攀比或者根据他人信息而盲目地自我提升,实际上是我们过于关注自我的不健康状态。

物理学家、哲学家史蒂芬·克莱因曾描述了这样一套神经机制,这套神经机制会让我们如程序设定般,总是想要更多,即使“更多”并不会给我们提供更多的好处,我们依旧会遵循这种机制去获取更多。一些商品制造者利用这种机制来操纵人们的消费,比如有种新的促销模式现在很流行,传统的买一赠一是买这个物品再送一个同样的物品,相当于用半价的方式增加销售数量。而现在流行的一种方式是,你买两个物品不能是两个一样的物品,其中价格较低的那个可以免单。那怎么做才能省到极致,那就是尽可能地买昂贵且价格相近的物品。这让人们沉浸在利益最大化上,而忽略了一开始究竟想要什么,那种最初的幸福体验被是否能够利益最大化而取代了。技术的更新如何刺激这一机制,我们发现在线下这种复杂的模式会影响你的行动,很容易被效率所代替。而当我们在手机上或者在互联网中操作时,我们有更多的时间去计算,去来回琢磨这套策略,越是想越是沉浸在其中,也越是离最初的目标越来越远。

现实生活中的商场、购物中心,更倾向于用直接的折扣和满减来给予销售刺激,因为过于复杂的运算容易让处在现实环境下的人们有着更多分散精力的机会。而网络购物现在更像是一种沉浸在脑力中的游戏,很多网络购物平台在大促时推出的各种优惠算法和凑单逻辑,就是在利用技术让人们屏蔽现实世界而沉浸在利益最大化的心理逻辑上,用最大化的幸福来代替得到的幸福。

作者提到的在社交中遇到的攀比情绪和为了追求最好的自己而走向的不健康的自我提升,也与这个机制关联很深。如果我们把幸福当做目标而直接追求,这是一种“错误的幸福策略”,而是应该把幸福当做我们做这件事的附加品,是额外的收获。研究表明,在生活方式中“追求最大化”“追求最优选择”的人,越是想获得幸福,就越是不满意。

在互联网和社交媒体上,强化了妨碍幸福感的行为方式,使我们在做决定时增加了更多的不安全信息、遗憾以及不满足感。当别人的幸福被自然而然地以歪曲的形式展现出来的时候,这种消极的负面循环又会进一步加剧。每个人展现出的形象和生活方式都比其真实情况更幸福、更出色,你只会认为只要比他们更好才是真的幸福。这会让人们都陷入社交的修罗场中,使每个人在真实世界中的定位产生扭曲。

《数字抑郁时代》这本书里,并非有什么危言耸听的惊人言论,而是在我们已经习以为常的数字生活中,点出那些我们觉得不对劲但又说不出什么的细节点。当我们通过科技看似充足体验这个世界时,也应该意识到这种依赖也会改变我们生活的本质。

这本书的作者重点写到,他的分析和研究并非仇视技术,也绝不想废除日常生活中的技术,更不想从任何人手中夺走技术设备。而是希望人们能有意识地关注那些自相矛盾的现象,能够意识到,对技术的使用超出了技术的初衷,我们是否能在这些技术中体验到幸福。

(原标题:生活需要在朋友圈晒吗?)

文/肖浩

来源/北京晚报 

编辑/贺梦禹

相关阅读
夜读|别让朋友圈,毁掉你的人生
有书 2023-12-12
“消失在朋友圈”背后的自我觉醒成长值得珍惜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09-05
品读|帮妈妈发条朋友圈
半月谈 2023-09-01
赏读|献给生活的祝福 ——读王洁《你好,朋友圈》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06-11
朋友圈|杂花野草,生活摇曳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02-15
朋友圈|几块钱,来颗赤子之心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2-12-28
生活|这条朋友圈,只有“部分人可见”
小茶夜读 2022-11-06
朋友圈没有生活痕迹上热搜!为啥很多人不爱“晒”了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2-09-03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