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青春与匠心相遇时|“85后”非遗传承人徐文浩:一针一线“纳”出万里程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5-10-31 14:33

【人物名片】徐文浩,北京内联升鞋业有限公司千层底布鞋制作技艺第五代传承人、北京市西城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2025年4月,徐文浩入选“北京榜样·青年榜样”人物榜单,成为非遗传承领域的代表性人物。 ‌

在北京大栅栏内联升的老店内,一双双千层底布鞋静陈于玻璃柜中,纳底的麻线密如繁星,鞋面的青缎暗纹流转。这里是拥有168年历史的老字号,也是“85后”徐文浩的“战场”。作为内联升千层底布鞋制作技艺第五代传承人,他用自己的青春,为古老技艺注入新的生命力。他的选择,他的坚守,他的突破,写就了一个关于“青春”与“匠心”的生动故事。

徐文浩接受北青网专访

抉择:穿越喧嚣的“回望”

2012年,中国的互联网经济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狂飙突进,无数年轻人怀揣梦想涌入光鲜的写字楼。彼时,徐文浩却做出了一个在旁人看来有些“逆行”的决定:回到他自幼熟悉的北京内联升鞋业,从一名基层学徒做起。

“我父母都是内联升的员工,我从小就是在内联升的这个工厂里边儿长大的。”徐文浩的回忆里带着温暖的底色。这种耳濡目染,让手工制鞋的种子早已在他心中深种。然而,这条路的辛苦,父辈最是清楚。“开始是我的父亲一直不太同意,因为他做了一辈子鞋,他觉得做鞋这行比较辛苦。”

一边是时代浪潮下的广阔天地,一边是父辈并不鼓励继承的“辛苦行当”,徐文浩的坚持显得格外执拗。“也是经过我的一再坚持……一直想学这个。”这份近乎本能的热爱与“就没考虑过去干别的”的笃定,最终打动了父亲。这不是一时兴起的冲动,而是一场深思熟虑后,对自身文化血脉的认领与回归。

淬炼:马扎上的“三道弯”与棉花里的教训

真正的传承,始于最枯燥的基本功。拜师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何凯英先生,并非一蹴而就。首先迎接他的,是一场身体的磨砺——“坐功”。

“我们做鞋都是坐的这个马扎儿进行的,他就坐得比较矮。”徐文浩形容那段适应期,“马扎儿一坐三道弯,腿弯、腰弯、脖子弯。”这“三道弯”,是手艺入门的第一个门槛,弯下去的是身体,沉下来的却是那颗属于年轻人的躁动的心。唯有经历这番筋骨之劳,才能触摸到匠心的门槛。

而师父何凯英的传授方式,更让他刻骨铭心。“师傅的教学方式,就是说一定是让你犯错误之后,充分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他分享了一次难忘的经历。一次做鞋垫,他自作主张地塞了厚厚的棉花,以为越软越舒服,甚至对师傅笑言“人得善待自己”。结果,鞋子穿上不到十分钟,硌脚的难受让他立刻回头拆掉了鞋垫。师傅这才借机点破其中诀窍。

“得让你难受,得让你吃亏,你才能长记性。”师父的这句话,徐文浩至今铭记。这种在实践中试错、在教训中成长的模式,远比纸上谈兵来得深刻。它传承的不仅是技艺,更是一种严谨、规矩、对作品负责到底的“匠心”态度。他感慨,老师傅们身上最令人敬佩的,正是这种几十年如一日的执着——“干活儿特别的规矩,特别的讲究”。

深掘:在老物件中“寻根”

作为承上启下的一代,徐文浩深知,传承不仅在于掌握当下,更在于找回失落的过去。他将大量精力投入到复原几近失传的技艺中,比如清代朝靴。

“出发点都是希望能找回这些几近失传的老手艺,让他继续传承下去,填补一下儿这些我们做鞋之中的这些记忆的空缺。”驱动他的,是一种强烈的历史责任感与文化使命感。

复原之路布满荆棘。最初,他们没有实物,没有明确的制作流程,直到一位民间收藏家捐赠了两双晚清朝靴。如同考古学家面对珍贵文物,徐文浩和团队开始小心翼翼地拆解。“鞋底侧面儿有一圈儿用麻缝的线,纳底的材料,当时清代用的是草纸”,他们通过化验分析材料成分,一步步反推工艺,最终成功复原。这个过程,不仅揭示了“千层底”名字由来的历史真相,更让断裂的文化链条得以重新连接。

创新:当千层底“遇见”高跟鞋与粉色情侣鞋

徐文浩的“匠心”并非墨守成规。他认为,让传统真正“活”在当下,必须拥抱创新。他的创新实验室里,传统工艺正与现代科技、时尚观念发生着奇妙的化学反应。

他或许是第一个将高跟鞋“钩心”技术融入千层底布鞋的人。这一打破“千层底只能是平底”传统的创举,最初可能被视为“离经叛道”,但徐文浩看到的是现代消费者,尤其是年轻女性,在婚礼等正式场合对“舒适与美丽兼得”的渴望。“如果穿了一套华丽的明代婚服,却配一双高跟鞋,是不搭的。”他开发的婚鞋系列,正是为了满足年轻人文化自信下的整体中式审美需求。

用户的反馈是他创新的重要源泉。他不仅倾听,更会分析。“老年人更多需求的是舒适度,而年轻人追求的更多是一个个性化。”他遇到过一位男顾客,定制了一双粉色布鞋,只为和太太组成情侣款。这些鲜活的需求,直接影响了产品研发。“通过年轻人这些个性化的需求,看看当代年轻化的审美,我们也会改进产品。”

他甚至将数字化设计引入这个古老的行业。“科技不光对创新有意义,对传承也有很大意义。”他致力于将老师傅口中“绷上劲儿”、“带上劲儿”这些模糊的经验性语言,通过科技手段转化为具体数据,让技艺的传承更精准、更高效。他的多项实用新型专利,如增强足弓支撑的“一种千层底组合跟布鞋”,以及提高测量精度的“一种鞋内长度测量装置”,都已广泛应用,切实提升了产品的舒适度与标准化水平。

播种:在童心中点燃传承的星火

传承的视野,从不局限于工坊之内。徐文浩活跃在各类“非遗进校园”的活动中。他印象最深的是在北京光明小学,一个三年级的小男孩在课后跑过来抱住他说:“徐老师,我喜欢你,我也喜欢这个鞋,说我长大以后能学做鞋吗?”

那一刻,徐文浩内心深受触动。“我觉得通过我的讲解,我的展示,能让这些学生们更加多的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也了解到非遗的这些技艺,是挺开心。”他看到,孩子们、年轻的大学生们,并非对传统无感,而是缺乏了解的渠道。“在他们印象中,布鞋……好像是很容易做出来的一种东西。”当他将130多道工序的复杂与艰辛娓娓道来,换来的是听众们“恍然大悟”的惊叹和对文化内涵的重新审视。

寄语:择一事,终一生

从青涩学徒到独当一面的传承人,徐文浩对想入行的年轻人有着真诚的建议。“首先一定要考虑清楚,”他坦言手工活的辛苦,需要踏实与沉稳的性格。“但更重要的是热爱中国文化”,徐文浩认为热爱才能享受动手制造的乐趣与成就感,并乐于传播传统文化。

他始终记得父亲给他的忠告:“做鞋就像做人一样,人要正,鞋做出来也要正。你要保证你做的每一双鞋都对得起穿它的人。”这句朴素的话语,道出了“匠心”最本质的内核——正直、负责、无愧于心。

对于所有青年朋友,徐文浩送上了自己的心声:“做工作一定要从学中干,干中学,择一事,终一生,别怕在非遗传承的基层‘磨’技艺,敢用科技与创意‘焕’新生,每一份坚守与突破,都是对文化自信最好的诠释。”

徐文浩的故事,是一部正在书写的当代“匠人记”。他用他的青春证明:“匠心”不是岁月的沉淀,而是青春的专注;传承不是简单的复制,而是充满智慧的创造。在千层底的方寸之间,这位“85后”非遗传承人,正一针一线地“纳”出自己的万里程,也为古老的非遗技艺,开启了一个充满无限可能的青春新程。

撰文/孟祥玉

摄像/翟天一 胡金童

剪辑/翟天一

审核 /姜泽菲

编辑/刘忠禹

相关阅读
当青春与匠心相遇时|“85后”非遗传承人徐文浩:一针一线“纳”出万里程
北青网 2025-10-31
沉浸感受东方美学魅力 28国大使夫人探店北京老字号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5-10-17
北京文化守护人丨任晨阳:一针一线千层底,巧把朝靴变潮鞋
新京报 2025-09-23
当青春与匠心相遇时|前国脚徐亮:一颗足球的初心与传承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5-08-01
绣,一针一线凝匠心
人民日报 2025-05-07
新华社点赞华策影视:用“文化匠心”诠释壮阔时代
北青网 2025-04-09
央视热播剧《北上》与老字号运河之畔创业精神的一脉相承
北青网 2025-03-13
徐浩任云南省副省长
云南人大 2025-02-14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