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30日,北京市司法局召开北京市公共法律服务“规范提升 均衡发展”三年行动清单(2025—2027年)新闻发布会,对2025年至2027年首都现代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作出系统规划。北京青年报记者从现场了解到,《行动清单》共26条,其中包括市级层面10条,区级层面16条,针对全市法律服务各个行业规范化建设提出明确工作措施和任务指标。
《行动清单》将注重缩小城乡间服务差距
北京市司法局党委委员、副局长张国强在发布会上表示,“十四五”期间,北京市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成效显著,但受城乡二元结构等因素影响,北京公共法律服务发展“不均衡、不充分”的问题依然存在。为破解这一难题,2024年市局党委印发《北京市司法局关于深入推进公共法律服务均衡发展的若干措施》。
进入2025年,为将《若干措施》顶层设计落细落实,市司法局紧密对接司法部《公共法律服务规范提升三年行动方案》,制定出台《北京市司法局关于公共法律服务“规范提升 均衡发展”三年行动清单》,认真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稳步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发展,切实做好体系建设“后半篇文章”。
据了解,《行动清单》的主要目标是,到2027年,基本形成标准严格、监管高效、覆盖城乡、优质均衡的首都现代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具体体现在:法律服务行业党的建设全面深化;公共法律服务统筹协调效能显著增强;基础设施和规范化水平大幅提升;律师、公证、司法鉴定、仲裁、法律援助、人民调解、村(居)法律顾问等各项服务的质量和可及性显著提高;区域间、城乡间服务差距有效缩小,资源布局更趋合理;人民群众对公共法律服务的满意度、获得感持续提升。
《行动清单》分为市区两级内容共26条 将推动基本公共法律服务均等化发展
北青报记者注意到,《行动清单》分为市区两级内容共26条,关于市级的内容10条,首先强化法律服务行业党建引领:明确提出提升法律服务行业党建工作有效覆盖和具体指标,明确细化任务指标,并要求将党建融入行业治理、业务规范和诚信评估。
同时,巩固和推进全市公共法律服务统筹协调、基础建设:着力健全区级协同机制,开展专项调研并完善监测评价体系,强化“法润京华”品牌建设,探索设立公益基金以加强薄弱环节支援。明确至2027年实现平台优化升级与多渠道服务覆盖,推动公证、司法鉴定、仲裁等业务规范化管理与质量提升。
此外,依据行业特点促推各法律服务行业规范化和均衡化水平:深化城郊结对互助,创新律师公益法律服务机制;开展公证行业优质行动,推动服务网点延伸覆盖,健全远程办证机制;培育区域高水平机构,优化信息化监管,加强重点领域治理与人才品牌建设,提升行业影响力,增强司法鉴定专业能力与公信力;优化专业仲裁规则,建设智慧平台,支持境外布局与国际协作,加强仲裁员队伍建设,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仲裁机构;提升法律援助案件质量,建立专家库与专业团队,完善执业监督与退出机制,推进调解室建设与专职调解员配备,健全多元协同机制,强化涉外调解人才培养;完善村(居)法律顾问管理制度与考评机制,推动法律顾问与“法律明白人”协同,优化服务平台功能。
关于区级层面的16条内容,则是针对各区在推进公共法律服务建设过程中的实际问题,提出“一区一策”。例如:东城区打造品牌矩阵,发展文体娱产业仲裁中心。海淀区利用高校资源,提出服务项目,惠及科创企业。通州区抢抓城市副中心建设关键时期,助力企业合规发展效能。生态涵养区(如门头沟、平谷、怀柔、密云、延庆等)重点弥补山区服务不足,培育特色法治文化,强化绿色发展和生态保障服务等。同时,根据各区特点和工作方向,拟定了三年内各区公共法律服务重点调研内容,打牢基础,为工作拓展提供事实和依据。
《行动清单》明确 将重点推动多元法律服务行业规范化发展
《行动清单》提出,深入推进公共法律服务基础规范建设,至2027年,完成网络平台升级优化,实现咨询解答、申请办理等统一出口、一网通办。强化回天地区、亦庄开发区等重点区域公证服务点建设,开展“社区(村)公证服务顾问”试点工作。至2027年,建成巡回办证、视频公证、定期办证等工作机制,实现偏远地区公证有效覆盖。
打造全国司法鉴定行业示范高地,至2026年,培育具有京津冀区域核心竞争力的司法鉴定机构5家,2027年扩容至8家。加强对酒精检测、亲子鉴定、法医精神病鉴定等重点领域规范治理。法医物证、法医毒物、微量物证、环境损害、电子数据等专业资质认定覆盖率达到100%。
同时,推动北京仲裁委员会构建更加高效专业的仲裁规则体系,持续强化在知识产权、数字经济、金融、生物医药、绿色能源等领域的专业服务优势。积极支持、指导北仲实施“走出去”战略,稳步推进在香港设立境外分支机构,在新疆设立京外分支机构。
此外,北青报记者注意到,《行动清单》明确,重点查处法律援助人员收取受援人财物、怠于履行义务、不会见、不阅卷、不履行辩护义务等违法行为;建立市法律援助专家库,建立重点群体法律援助律师专业团队,市、区法律援助中心公职律师占比达40%;完善法律援助案件事前、事中、事后管理机制,每年持续开展案件质量评估,案件抽查率不低于上一年度案件总量的0.2%。至2026年,案件优良率不低于评估案件总量的70%;至2027年优良率不低于80%。
据介绍,北京市司法局已建成全国面积最大、功能最全的省级公共法律服务中心,建成16个区级公共法律服务中心,343个街道(乡镇)公共法律服务站,在7206个村(居)实现法律服务全覆盖。打造的12348法律服务热线平台,五年来提供免费法律咨询服务577万件。全市设立604家法律援助工作站,推行法律援助告知承诺制,实现案件“容缺受理”。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王浩雄
编辑/刘忠禹
校对/葛冬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