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30日,北京市科委有关负责人在首都“十四五”规划高质量收官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高精尖产业发展专场上表示,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在国家高新区的综合评价排名始终位列第一。2024年,中关村企业总收入近十万亿元,是2020年的1.4倍,约占国家高新区的六分之一;增加值约占全市GDP的三分之一。
摄/首都之窗李磊
一是科技体制改革“试验田”建设实现新突破。中关村深入实施新一轮先行先试改革24条措施,央地累计出台配套政策50余项,试点突破和压力测试作用进一步发挥。职务科技成果资产单列管理等多项试点措施作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中的科技改革措施在全国范围部署实施。率先建设首个以研发创新为特色的综合保税区,率先实现医药、人工智能等行业领域数据合规出境等。
二是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打开新局面。中关村深入实施基础研究领先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坚行动,持续强化高质量科技供给,布局建设10家新型研发机构等高能级创新平台。2024年中关村每万名从业人员发明专利授权量174.7件,是2020年的1.8倍;输出技术合同7.6万项、技术合同成交额6465.3亿元。人工智能产业综合实力位居全球前列,落地全球首个人工智能街区,备案大模型136款,占全国25.2%。
三是创新型企业梯度培育取得新成效。中关村积极构建“大企业强、独角兽企业多、中小企业活”的企业矩阵。支持科技领军企业和硬科技独角兽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和技术创新中心31个。2024年,中关村拥有国家高新技术企业2.08万家、上市企业532家,独角兽企业93家。“十四五”以来中关村平均每年新设科技型企业约4万家,是“十三五”时期年均量的1.4倍。
四是开放创新生态释放新活力。在全国率先布局25家标杆孵化器,引领创业孵化进入4.0阶段。布局具身智能、细胞与基因治疗、生物制造、卫星互联网等64家中关村特色产业园。中关村科创金融改革试验区建设提速加力,率先争取全国社保基金设立首期规模50亿元的中关村自主创新专项基金。高水平推进中关村合作园区建设,中关村企业在津冀累计设立分支机构超1万家。全球创新网络枢纽地位持续提高,拥有跨国公司地区总部116家、外资研发中心230家。中关村论坛建设成为面向全球科技创新交流合作的国家级平台。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温婧
编辑/贺梦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