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10月29日,也是世界卒中日,北京青年报记者从“世界卒中日主题活动暨卒中防治能力提升与健康促进公益项目启动会”上了解到,中国卒中学会计划实施“卒中防治能力提升与健康促进公益项目”,未来三年将实施健康科普、学术论坛、基层培训、义诊赠药、榜样评选这五大行动,帮助基层患者和医生尽早发现卒中,构建坚实的卒中救治网络。
今天上午,由中国卒中学会、中国神经系统疾病人群防治合作中心及国家神经疾病医学中心联合主办的“世界卒中日主题活动暨卒中防治能力提升与健康促进公益项目启动会”在京举行。中国卒中学会副会长缪中荣表示,脑卒中是威胁我国国民健康的“头号杀手”,呈现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复发率高和经济负担高这“五高”特点。数据显示,我国每年新发卒中病例超300万,给千万家庭带来沉重的疾病负担,而且近年来发病人群呈明显的年轻化趋势。
活动上,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刘丽萍教授深度解读了全球卒中行动联盟中国行动计划的核心内涵与实践路径,该计划的落地将为我国卒中防治体系建设注入新动能,推动防治工作迈向国际化与标准化。
“卒中防治能力提升与健康促进公益项目”也正式启动,中国卒中学会何士大教授详细介绍了项目核心内容:未来三年将通过五大行动——健康科普(150场活动预计覆盖群众1800万人次)、学术论坛(150场活动计划邀请100位专家参与)、基层培训(预计开展400场)、义诊赠药(计划覆盖50县)及榜样评选(每年30人),构建“教育-筛查-救治-康复-随访”闭环体系。该项目旨在让基层群众最早得到科普、基层医生最早实施救治、基层网络最早发挥作用,从而把卒中危害“降至最低”。
北京天坛医院健康管理中心主任郑华光提醒,今年世界卒中日的主题为“尽早识别、立刻就医”,所谓的“早”有三层含义,一是要增强公众健康意识,尽早识别卒中症状,从而及时干预;二是没有症状不等于没病,要尽早识别亚临床病变,如不稳定的斑块、血管狭窄、动脉瘤等;三是要及时掌握身体的相关指标,比如血脂、炎性标志物情况等,尤其是有相关家族史的人群,应尽早检查,及时调整生活方式。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蒋若静
编辑/刘忠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