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历史机遇,统筹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建设,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全面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抢占科技发展制高点,不断催生新质生产力,是为未来五年新质生产力培育划定的清晰路径。在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的过程中,我们以自立自强、穿越风雨的必胜信念,知重负重高瞻远瞩,知难而进砥砺前行,必能让新质生产力成为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强劲引擎,续写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崭新篇章。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在擘画“十五五”发展蓝图时明确提出,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引领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强原始创新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这一重要的战略部署,为中国式现代化注入强劲动能。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纵深演进的关键时期,深刻揭示了科技创新与产业升级的内在逻辑,彰显了以科技现代化支撑中国式现代化的战略定力。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科学研究向极宏观拓展、向极微观深入、向极端条件迈进、向极综合交叉发力,不断突破人类认知边界。历史经验表明,每一次科技革命都会带动生产力产生质的飞跃,对人类生产生活方式、经济社会发展产生重大影响,那些抓住科技革命机遇的国家,实现了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迅速增强,综合国力快速提升。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科技革命与大国博弈相互交织,高技术领域成为国际竞争最前沿和主战场并深刻重塑全球秩序和发展格局的大背景下,围绕科技制高点的争夺空前激烈,科技正在引发国际分工重大调整,各国都在争相布局,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力图抢占未来竞争优势地位。面对复杂激烈的国际竞争,只有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步伐,不断提升应对风险挑战的抗压能力、应变能力、对冲能力和反制能力,我们才能把发展的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回溯“十四五”,人工智能大模型、创新药等创新成果不断涌现,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光伏风电装机量等多项指标领跑世界,以商业航天、国产大飞机等为代表的新兴产业发展欣欣向荣,未来产业呈现关键技术多点突破态势……科技创新不断重塑生产力形态,催生、引领和壮大新质生产力,绘制中国经济的崭新图景。从实验室的原始创新到生产线的智能迭代,从“卡脖子”技术的攻坚突破到创新生态的系统构建,科技自立自强正成为催生新质生产力的核心引擎。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将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与引领发展新质生产力紧密联结并列为题,是具有深刻战略意义的创新表述,是在深刻把握世界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大势、立足我国发展阶段性特征基础上作出的战略决策。这充分说明,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逻辑前提和核心引擎,发展新质生产力是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价值体现和实践牵引。同时,它也深刻揭示了在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上,科技创新与新质生产力是根基、动力与目标、结果之间的关系,因此要高度重视将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
原始创新是科技发展的源头活水,决定了我们能否开辟新领域、定义新规则;关键核心技术是产业的命门,是实现产业升级的发动机,是将科学发现转化为新质生产力的桥梁。二者共同构成了国家科技自立自强的根基,是国际竞争的核心所在。在重大应用研究中抽象出理论问题,瞄准“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的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基本机制,可以推动先进科学理论的创新、发展和运用。同时,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优化配置创新资源,能够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利用我国完备的产业链、稳定的供应链、活跃的人才链,开展“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的联合攻关,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是以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引领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有效途径。
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历史机遇,统筹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建设,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全面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抢占科技发展制高点,不断催生新质生产力,是为未来五年新质生产力培育划定的清晰路径。在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的过程中,我们以自立自强、穿越风雨的必胜信念,知重负重高瞻远瞩,知难而进砥砺前行,必能让新质生产力成为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强劲引擎,续写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崭新篇章。
本报特约评论员
编辑/张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