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访北京地铁线上的抗战印记
北京青年报 2025-07-01 07:32

在北京众多的地铁站中,有多座与抗战有关。这些相关点位中既有全面抗战爆发地、抵抗日寇的战场,也有以抗战英烈而命名的,还有抗战将领纪念地和抗战英烈长眠地。它们承载着永世难忘的抗战记忆,更是传承抗战精神的特殊印记。

宛平城站:“七七事变”发生地

乘16号线到宛平城站下车,出D口前行,沿着城南街步行不远,便来到宛平城的西门,向西而望,就是横跨永定河的卢沟桥。1937年7月7日,著名的“七七事变”(卢沟桥事变)就发生在这里。

宛平城始建于明崇祯十三年(1640年),时称拱极城,平面呈长方形,东西长640米,南北宽320米,以高大的城墙环绕。东门曰顺治门,西门曰威严门。明清时期宛平县属顺天府,衙署设在北京城内。1928年该县划归河北省,衙署迁至拱极城内,自此改称宛平城。

宛平城西门与卢沟桥相对,走近桥头,便看到乾隆帝御题的“卢沟晓月”碑。

卢沟桥始建于金大定二十九年(1189年),明清时加以修葺,为十一孔不等跨连续圆拱桥,如一条巨龙横跨永定河上,是北京现存最古老的多拱石桥。

1937年7月7日,日军制造了震惊中外的“七七事变”。驻守宛平城的中国军队随即奔赴卢沟桥抵抗日军,由此揭开了全面抗战的序幕。

而今,卢沟桥石狮、宛平城墙上依然保留着80多年前的弹痕,铭刻着历史对那段烽火岁月的记忆。

大红门站:抵抗日寇侵略的战场

乘8号线到大红门站下车,出D口向南行,便是明清时期南苑旧址。南苑是元明清三代的皇家苑囿,又称“南海子”,元代已是皇家猎场。明永乐十二年(1414年)扩建南海子时,在东西南北四个方向上各开有一个门,分别称东红门、西红门、南红门、北红门。清乾隆年间进行了扩建,北红门建筑规模最大,坐南朝北,面对北京城,为三座拱形门洞,以黄色琉璃瓦覆盖,门漆饰朱红色,尽显皇家建筑的宏大、威严,故改称北大红门,后简称大红门。清末南苑被废弃后,除大红门外,其他大门逐渐消失。1955年8月因拓宽路面,大红门被拆除。

“七七事变”爆发后,驻守南苑、时任第29军代军长的佟麟阁率部反击。1937年7月28日黎明,日军对北平四周中国驻军阵地发动总攻。佟麟阁与132师师长赵登禹率领守军浴血奋战,最终两人皆在战斗中殉国。7月31日,国民政府发布褒奖令,追授佟麟阁和赵登禹为陆军上将。新中国成立后,中央人民政府追认两人为革命烈士,2009年9月二人入选“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2014年9月被列入第一批“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

而今,大红门一带已无历史遗迹可寻,但在大红门附近为国捐躯的两位爱国将领英名已载入史册。2018年12月30日,地铁8号线南段开通时,在大红门地区设大红门站和大红门南站。

张自忠路站:以抗战英烈张自忠命名

地铁5号线张自忠路站,是北京唯一一座以抗战英烈命名的地铁车站。

出张自忠路站A口,便看到路旁竖立的“张自忠路”路标,这里位于东城区中部偏北。该路东起东四十条西端,西止地安门东大街东端,明代称铁狮子胡同。因崇祯帝田贵妃之父田畹居此巷,其门前有二尊铁狮子,故此得名。清代属正白旗,地名沿称。1946年11月25日,为纪念抗战英烈张自忠将军,国民政府将铁狮子胡同改称“张自忠路”。

张自忠,山东临清人。早年追随冯玉祥南征北战,“七七事变”后担任第29军第38师师长,参与长城抗战,在喜峰口战役中率部夜袭日军。此后先后参与临沂保卫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与枣宜会战等。1940年5月7日,他率部东渡襄河,与日军激战。16日在战斗中牺牲,年仅49岁。新中国成立后,中央人民政府追认其为革命烈士,2009年9月入选“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2014年9月列入第一批“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

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张自忠路改称“工农兵东大街”。1984年10月恢复原名。1999年将东起东四十条桥,西止官园桥的道路拓宽。因途经平安里、地安门,统称“平安大街”,而各路段仍沿用原来的街名,张自忠路是其中的一段。2007年10月7日地铁5号线开通时,设张自忠路站。2022年张自忠路选入“首都功能核心区传统地名保护名录”。

新街口站:地处赵登禹路北口

乘4号线到新街口站下车,出D口,便是赵登禹路北口。

这是一条南北走向的街道,位于西城区中北部,北起西直门内大街,南至阜成门内大街。古为河道,明代称大明濠、西沟或河槽,为京城重要的排水防洪渠。清代河边道路称西沟沿,俗称臭沟。1921年以后河道逐渐改为暗沟,辟建成路,俗称沟沿。因此街位于阜成门内大街之北、皇城之西,又称北沟沿或西沟沿。

抗日战争胜利后,为纪念抗日爱国将领赵登禹,将辟才胡同西口至西直门内大街路段改称“赵登禹路”。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改为“中华路”。1971年将阜成门内大街以南路段并入太平桥大街,以北路段因在白塔寺东而更名为白塔寺东街。1984年10月12日,阜成门内大街以北路段复称赵登禹路。此后几经改扩建,而今成为贯穿西城区北部的主干道。2022年选入“首都功能核心区传统地名保护名录”。

北运河西站:紧邻通州赵登禹大街

乘6号线到北运河西站下车,出A口,西行百余米,便来到赵登禹大街。这也是一条以抗战将领命名的街道,地处通州区西北部,北运河西侧。

赵登禹大街是通州新城核心区首条新建的道路,西北起自故城东路,东南至玉带河东街。因道路基本处于历史上赵登禹大街的走向而命名。

该街历史悠久,远在明代已形成。因东滨北运河,为南粮存放和销售市场,逐渐形成与北运河平行的街巷。由于地处通州城东关,故始称东关大街。该路最初北部因横亘大运西仓而五百年间南北不通,其南段在万历间因户部郎中于仕廉改建入仓粮食运道,开凿玉带河,与通州城南护城河相通,漕粮可由大运河北端码头——土坝船运至新城南门外,然后车运至西仓储存,故为仓道。因曾中穿新城南街,与之垂直交叉,曾名十字街。清雍正七年(1729)敕修京通石道时,此段街道铺砌花岗岩条石。1946年为缅怀抗日将领赵登禹,更名为“赵登禹大街”。1981年依不以人名为地名的原则复称原名。1985年10月,纪念抗日战争胜利40周年时,再称“赵登禹大街”。

这是一条被绿树掩映的街道,也是大运河畔一条环境优美的观光大道。

香山站:临近抗战英烈佟麟阁将军墓

乘西郊线到终点站香山站下车,向西至杰王府路,再向南行不远,便来到香麓园抗战名将纪念馆,著名抗日将领佟麟阁也长眠于此。

纪念馆分楼上楼下两层,展览内容为三大部分,即中国军民局部抗战、国共合作全国性抗战、伟大的胜利。它集实物、图片、文字及视频为一体,客观、全面、生动、形象地反映了长达14年抗日战争中的著名战役战斗、著名抗战将领和英雄人物及其所体现的伟大抗战精神,让人们对中国人民抵御日本侵略的历史有了更多的了解,感受到先辈们保家卫国的抗战精神。

佟麟阁将军墓在一处山坡上,顺着小路一路上山,首先看到一尊佟麟阁将军的雕像,但见他目光坚定,尽显视死如归之气。

佟麟阁是抗战中牺牲的第一位高级将领,牺牲后其遗体由中国红十字会和冀察政委会外交委员会于1937年7月29日在大红门寻获,并运回北平城内,寄厝于雍和宫附近的柏林寺。老方丈仰慕将军为国献身精神,保守寄柩秘密,直到抗战胜利。1946年7月28日,国民政府以隆重的国葬,将佟麟阁将军的灵柩从柏林寺移葬于北平西郊香山脚下北正黄旗村。

佟麟阁墓坐西向东,主体为半圆形水泥宝顶,墓前立汉白玉石碑,上面镌刻着“抗日烈士佟麟阁之墓”,墓碑字迹清晰,碑前有水磨石供台。一侧竖立着“北京市重点烈士纪念建筑保护单位”碑。

环绕墓地一周,肃然凭吊,掩映着的松林随着山风摇摆,传来阵阵松涛之声,宛如为将军唱起的挽歌。

文/户力平

编辑/胡克青

相关阅读
通州也有纪念抗战英烈的地名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5-05-26
北京御苑古今纪事
光明日报 2025-05-02
视窗 | 路,以英雄之名
新华社 2025-04-09
这些道路用烈士的名字命名
央视军事 2025-04-04
手绘二十余张地图 申哥带青睐寻访东皇城根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7-15
北京城市副中心马拉松21日举行,70条公交线采取临时措施
北京公交集团 2024-04-17
“清明节的铭记”系列活动启动 500人赴抗战馆祭英烈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4-03
视点|“清明节的铭记”主题教育系列活动启动仪式在抗战馆举行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4-03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