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过六旬的老宋和老伴儿的这个春节有点特别,他们经过近十多个小时的车程,从老家重庆石柱县抵达北京西站,在春运“逆行”的人流中,拎着腊肉、香肠、米花糖……在女儿工作的城市与孩子们过了个团圆年。
从千山万水回家团圆到如今的“反向团圆”,父母奔向儿女,长辈奔向晚辈正在成为新潮流。越来越多的老年人选择“进城过年”,这不仅缓解了春运压力,也在悄然改变着家庭关系和社会观念。团圆的方向可以改变,但归宿始终是亲情。
数据显示,2025年春运期间,全国铁路预计发送旅客5.1亿人次。过去一提起“春运”,人们下意识想到的就是一场以年轻人为主的大迁徙,除了“乡愁”,也是因为家里老人行动不便,经济条件有限等客观原因的制约。如今,“春运”二字不再只是单向的“返家”,也有了“反向”“多向”流动的含义,城乡发展差距越来越小,乡土情结正在随着城市发展而发生转变。
与此同时,观念之变、年俗之变的背后,交通方式的升级为“反向团圆”提供了现实可能。截至2024年年底,全国铁路营业里程达到16.2万公里,其中高铁4.8万公里,铁路部门也推出“银发专列”“银发专窗”等服务,使老年人出行更加便利和安全。
有数据显示,2024年春运期间,60岁周岁及以上人群出行量同比增长近30%。对于长辈们来说,“反向团圆”有一种“带着家去”的情感传递,父母到儿女的城市不仅能获得更长时间的团聚,而且多了一次“看世界”的机会。同样,这种团圆的新格局,也对春运和城市公共服务提出了更高要求。
“反向团圆”的兴起,并不是对传统团圆方式的颠覆,而是顺应了时代的变化。家人在哪里,家就在哪里。如今,谁的生活条件更适合团聚,家人就去谁的城市。团圆不再拘泥于形式,而是更加注重陪伴的质量。这种以小家庭为主的过节方式,父母和子女可以有更深度的交流,代际关系也在这一过程中发生了微妙的变化,彼此之间多了理解,也成就了两代人心灵上的双向奔赴。
从“迁徙式团圆”到“适配式团聚”,越来越多的家庭在互相体谅和互相尊重的基础上打破了“春节必须回老家”的固定认知,选择最适合自己的团聚方式。
“反向团圆”不仅折射出社会观念的变迁,也展现了中国家庭关系的韧性与温度。春节的形式可能在变化,但家人团聚、共享天伦的文化内核永远不会改变。对于中国人而言,春节的意义,从来不在于地理位置,而在于家人的珍视和团聚的渴望。
编辑/周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