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时评:父母奔向儿女,也是团圆的方向
光明日报客户端 2025-02-01 15:53

年过六旬的老宋和老伴儿的这个春节有点特别,他们经过近十多个小时的车程,从老家重庆石柱县抵达北京西站,在春运“逆行”的人流中,拎着腊肉、香肠、米花糖……在女儿工作的城市与孩子们过了个团圆年。

从千山万水回家团圆到如今的“反向团圆”,父母奔向儿女,长辈奔向晚辈正在成为新潮流。越来越多的老年人选择“进城过年”,这不仅缓解了春运压力,也在悄然改变着家庭关系和社会观念。团圆的方向可以改变,但归宿始终是亲情。

数据显示,2025年春运期间,全国铁路预计发送旅客5.1亿人次。过去一提起“春运”,人们下意识想到的就是一场以年轻人为主的大迁徙,除了“乡愁”,也是因为家里老人行动不便,经济条件有限等客观原因的制约。如今,“春运”二字不再只是单向的“返家”,也有了“反向”“多向”流动的含义,城乡发展差距越来越小,乡土情结正在随着城市发展而发生转变。

与此同时,观念之变、年俗之变的背后,交通方式的升级为“反向团圆”提供了现实可能。截至2024年年底,全国铁路营业里程达到16.2万公里,其中高铁4.8万公里,铁路部门也推出“银发专列”“银发专窗”等服务,使老年人出行更加便利和安全。

有数据显示,2024年春运期间,60岁周岁及以上人群出行量同比增长近30%。对于长辈们来说,“反向团圆”有一种“带着家去”的情感传递,父母到儿女的城市不仅能获得更长时间的团聚,而且多了一次“看世界”的机会。同样,这种团圆的新格局,也对春运和城市公共服务提出了更高要求。

“反向团圆”的兴起,并不是对传统团圆方式的颠覆,而是顺应了时代的变化。家人在哪里,家就在哪里。如今,谁的生活条件更适合团聚,家人就去谁的城市。团圆不再拘泥于形式,而是更加注重陪伴的质量。这种以小家庭为主的过节方式,父母和子女可以有更深度的交流,代际关系也在这一过程中发生了微妙的变化,彼此之间多了理解,也成就了两代人心灵上的双向奔赴。   

从“迁徙式团圆”到“适配式团聚”,越来越多的家庭在互相体谅和互相尊重的基础上打破了“春节必须回老家”的固定认知,选择最适合自己的团聚方式。  

“反向团圆”不仅折射出社会观念的变迁,也展现了中国家庭关系的韧性与温度。春节的形式可能在变化,但家人团聚、共享天伦的文化内核永远不会改变。对于中国人而言,春节的意义,从来不在于地理位置,而在于家人的珍视和团聚的渴望。

编辑/周超

相关阅读
反向春运绘就团圆新景象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5-01-21
男子与家人失散41年 湖北宜昌警方助其团圆
中国新闻网 2024-12-03
大量演练画面!中柬海军首次联合组织海上方向实兵演练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4-05-28
人民时评:感受春运里的发展脉动
人民日报 2024-03-01
时隔655天的团圆 他们在高山之巅一起吃年夜饭
央视新闻 2024-02-14
大湾区春运旅客反向出行趋势明显 广州、深圳成热门目的地
央视新闻 2024-01-30
期盼了千万遍的团圆 新老民警接力寻回25年前失踪儿童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3-12-02
山西太原:老物件里的时代印记 留住老城独特记忆
中国新闻网 2023-02-21
最新评论